永丰村朔北秦之声戏剧艺术团唱秦腔

 

戏台子前的场院显得格外寂静和空旷,而戏台子的后台则是另外一幅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2月4日上午10时,永丰村的朔北秦之声戏剧艺术团在为即将到来的朔北乡文化艺术周做着最后的排练。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的永丰村,共有364户1612人。这个小山村里无论老幼,都对秦腔格外喜爱。

在后台,秦之声戏剧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做着登台前的准备,三位旦角互相帮助在镜前抹彩、勾脸。这样的一次化妆往往就要花费一个小时,而其他工作人员则在帮忙整理演出服装、摆放乐器,本来不大的后台显得有些拥挤。因为后台除了演员以外,还有不少村民前来帮忙。

“我爹爹贪财把我卖……”村民杨德功的手机里突然响起了秦腔。“他的这个手机铃声是《十五贯》的一句唱词。我们村里有很多人的手机铃声都是秦腔,戏曲下载,这也算我们村的一个特色。”永丰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正仓自豪地说,“在我们村里,就连娃娃都会唱两句《铡美案》。”

接着王书记的话,秦之声戏剧艺术团第四任团长佘吉庆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讲起了秦腔和永丰村的渊源:“我们村里的艺术团从1957年就开始了秦腔表演,中间中断了几年,1977年恢复表演以后,一直把秦腔表演传承到了今天,现在我们团里一共有42人,男的28人,女的14人,平均年龄43岁,其中最小的只有14岁”佘吉庆望了望坐在一旁的拄拐老人说到:“这位是我们秦腔艺术团的第二任团长李生财,他从15岁就开始唱秦腔,今年已经85了。”李生财老人虽然耳朵已经听不大清楚,但是每当村里有秦腔表演,他还是会过来坐坐。

秦之声戏剧艺术团里基本都是业余兼职的农民演员,在不唱戏时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等到有演出了才会聚到一起。在平常,大家出去打工一天能挣两三百元,但是来唱戏,扣除开销,每人一天最多挣一百块,佘吉庆说:“大家能够聚到一起演出都是出于对秦腔的热爱,政府在知道我们的困难后,也对我们的艺术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2012年在乡里的帮助下我们村修建了戏台子;2015年县文化馆给了我们拨款,帮助我们组织了15天的培训;2017年县文体局为我们购买了11箱共计40件全新演出服,解决了我们演出服破旧的燃眉之急;同时政府还积极为我们联系演出,刚刚结束的‘政府购买 送戏下乡’活动我们表演了7场,马上我们又要去李家堡村和药匠台村参加文化艺术周的表演,为村民们丰富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生活。”


“这是旦角、这是丑角、这是红脸……这是我今天要唱的花脸”一位热情的年轻人开始介绍后台墙上的挂画,这位22岁的年轻人名叫张国智,和他17岁的弟弟张国全都是艺术团的成员。“我就是喜欢秦腔,我们家从我爷爷起就是唱秦腔的,我爸爸以前也在艺术团,因为从小就受到秦腔氛围的熏陶,我也从15岁就加入了艺术团。”来自秦腔三代世家的张国智就读于青海省卫生技术学校,目前在格尔木市的一家医院实习,每当团里通知要进行训练和表演的时候,他总会请假连夜从格尔木坐火车赶回来。聊起对秦腔的传承,他的言语里充满了乐观,“我们村里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喜欢秦腔的年轻人”张国智接着打开手机里的网络直播软件,“这是之前‘政府购买 送戏下乡’的活动,我用手机在网上直播了我们的秦腔,我希望这样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喜欢秦腔。”

好戏马上就要登台,王正仓书记思忖良久后说:“其实我们现在的表演,更多的是对秦腔艺术的文化传承。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的民间艺术面临失传,我们的秦腔想要传承下去,我觉得可以试试‘旧调唱新词’的方式,在传统秦腔里结合进现代人的生活,唱一唱十九大精神,让我们的秦腔艺术在不丢掉经典曲目的情况下,内容能够变得更活一些,能让更多人接受。”

鼓点响起,三位旦角和张国智扮演的花脸粉墨登场,表演的是经典曲目《乾坤带》,永丰村的戏台上,又响起了苍凉豪迈的秦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永丰村朔北秦之声戏剧艺术团唱秦腔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