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电影《大秦之腔不可绝》受关注

作为一部公益性质的文化类众筹电影,阿齐导演的秦腔电影《大秦之腔不可绝》近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该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将创造性地发挥互联网和全民参与的特殊作用,影片百分之五十的内容通过众筹推荐的方式得以确定及呈现。电影有娱乐的一面,也有其严肃的一面,作为大众喜爱的文化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效应,它足以成为促进包括秦腔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报告再次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更好传承和发展的科学指导,因为如果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难以成为现实;缺乏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关照未来。

  秦腔是我国梆子声腔的源头,发源于古秦地,被视为秦人的精神家园,表达着秦人的喜怒哀乐,寄托着秦人的理想与追求,故被称为大秦之腔。然而,与其他地方戏曲相似,秦腔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地被局限在特定的圈层内,戏曲大全,一方面是演艺圈内、农村老年人群体对好作品、经典剧目的追捧和百看不厌;另一方面却是秦腔市场的疲软、喜欢观看秦腔的青年观众的日益稀少。《大秦之腔不可绝》剧组在西安街头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1000多位受访者之中,只有158人明确表示喜欢和接受秦腔,且其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当然,如果在农村取样,调研结果自然会乐观不少,但无论如何也与“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的盛景相去甚远。

  “秦腔观众老龄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几乎所有的戏曲种类都如此。对此,也有不少人认为,无需过度担心“年龄危机”,因为不少当年热衷摇滚、一见唱戏就掉头走开的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的沉稳、审美趣味的变化,会被古老的戏曲艺术重新俘获,再度聚集在舞台下,成为老观众。笔者并不否认这一转变的客观性,但更应看到这种“顿悟式”喜欢背后所潜藏的、长期而广泛的“渐进式”熏陶。特别是在曾经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单调、戏曲受众基数庞大的背景下,潜移默化地了解和积累,在一定的年龄段上极有可能上演从重逢到相恋、相守的传奇。只是在当今日益丰富的文娱项目中,这一概率又有多高?无充分而又难忘的戏曲培育,“前缘”又怎么续?

  因此,与其坐等岁月把年轻人变成戏迷、送进剧场,不如创新戏曲传播方式,让戏曲内容适应青年的审美需求、与当代生活发生紧密联系,从而吸引青年的关注。电影《大秦之腔不可绝》在此方面再次提供了镜鉴。在互联网时代,戏曲产品的形态应是丰富多彩的,除在剧场欣赏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出外,还可以年轻人的视角、用互联联网的方式去看待秦腔、传播戏曲艺术。对此,尊重并把握年轻人的介入感和参与感是让包括秦腔之内的戏曲艺术增强社会生活现实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用创新的表达激发戏曲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方式,方能让不塌腔的戏曲艺术在当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秦腔电影《大秦之腔不可绝》受关注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