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独特魅力——我演《铡美案》的点滴感受

包公名拯,官位并非多高,历朝历代跟他官职大小相近的人不计其数,官至宰相和身为帝王者也成数以万计,但像包公那样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光照千古的“青天”却是十分稀少。几百年来,从史书诗文、小说戏曲、民间故事直到电影电视,包公的形象随处可见。在开封府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上百个人的名字,只有包公的名字被游人摸得竟然看不清了。自古以来大官不少,但像包公这样真正在人民心中留下位置的,极为罕见。世世代代的中外游人,为什么都想要摸一摸“包拯”二字?当然是因为他们对包公太崇敬太怀念了。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包公戏是一个重要的素材。当然,秦腔也不例外,秦腔剧目中,与包公有关的舞台剧目有《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八件衣》、《包公三勘蝴蝶梦》、《打銮驾》、《赤桑镇》、《铡国舅》等等。在这些作品当中,都通过种种行为表现了包公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品性与情操。从古至今,这样的为官者肯定是具有极大卖点的,这样的人物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现实中肯定是有广阔市场的,这可能正是包公身上所传递出的独特魅力。传统戏曲有一个重要的属性那就是平民性,戏曲大全,包公的出现更是让普遍大众的平民意识得以弘扬和传递。与历史是否吻合暂且放下不说,舞台上呈现的,就是民众们最为普遍的愿景。

在秦腔剧目中,最著名的包公戏就要数《铡美案》了。秦腔《铡美案》,原名《抱琵琶》,是著名秦腔花脸张健民的代表剧目。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经王绍猷先生改编,1956年前后亮相舞台,由六场戏组成,其中《杀庙》、《三对面》等为常演折子戏,广为传唱。行当齐全,是秦腔大花脸、青衣主演的代表剧目。田德年、张建民、周辅国、李爱云、余巧云、郭明霞、郝彩凤、白江波等演出代表作。剧情很简单:陈世美攀高枝,弃了结发妻,秦香莲千里进京来寻夫,却知丈夫成了当朝驸马。黑脸包青天,秉公执法,不顾公主和当朝国太说情,立铡陈世美。

该剧的主角无疑是包拯和秦香莲。全剧共六场戏,秦香莲出场六次,包拯则是第三场告状才亮相舞台。前边两场《闯宫》《杀庙》已经把戏推到了至高点,尤其是《杀庙》,须生正旦对儿戏,往往都是剧团的头牌演员担纲。到了第三场告状,包拯上场如何能接得住?从个人几十年的舞台演出实践来看,一定忌讳 “洒狗血”,绝对不能过分的“飙戏”,按照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心理状态往下走,
因为包拯上场并未知道秦香莲与陈世美的种种纠葛,秦香莲告状,只是“偶遇”。
包拯上场先是六句唱:“陈州放粮救民命,皇亲国戚害百姓。包拯奉旨陈州去,贪官污吏都肃清。催动八抬向前行,王朝马汉禀一声。”唱虽然只有六句,却一定要让观众看到剧情的转折,心里会暗想:秦香莲有救了。说到这里,就是观众心里节奏的问题。演员演戏,一定要抓住观众的心理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台上角色的节奏一定要与观众的节奏同步。这样演员和观众都舒服,看戏绝对是一种享受。正如包拯上场,观众期待转折,这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恰巧就来了,而且一出场就是一种爆棚的正义感,就是一种公正严明的表现,观众自然买账。有时演出一出场就得到观众的满堂彩,但我深知,观众此刻是给剧情鼓掌,并非给演员自身。

包拯接下了官司,下来的剧情就有的看了。紧接着是《扣押》,关于如何让陈世美露面,包拯是下了功夫的。仅凭这一点,可见包拯是一位足智多谋、办事颇有方法的父母官。仅凭这一点,我们的包拯出现在舞台上应该是具有一种儒雅的书生气质,并非是和李逵、张飞一类的草莽英雄,并非人们所厌恶的只有唱,没有一丝与人物符合的心理刻画与细节处理。《扣押》一折,包拯还是有所顾及的,顾及这位皇亲国戚的威严,说话也是极为注意分寸,劝解也用的是在花脸行当极为少见的慢板唱腔:“陈千岁不必太急遽,听为臣把话说来历。曾不记端阳节朝万岁,班房以内叙家基……人能回头是善意,你富贵莫忘糟糖妻!”仅由唱词看,包拯此刻是极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但这个陈世美太不知趣,把包拯步步紧逼,而且耍起了无赖,这时的包拯自然不能手软。“将犯官押在监牢内,不除民贼我不姓包。”唱完这两句,一定要有一个亮相动作,再下场,因为包拯做出这个决定心里是有所斗争的,一亮相,再下场,也表现出他心底爆发出的一种正义感,“王子犯法与民同”,也为后边两场做好铺垫。

#p#分页标题#e#

后面两场分别是《面理》、《辨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三对》、《后三对》。《前三对》包拯一上场就是秦腔花脸行的一段经典唱段:“王朝传来马汉禀”,大尖板开口,转入大塌板,紧接着转入二六,最后以带板结尾,板式转换较为复杂演唱也是颇有难度。陕西观众有这样的俗语“十个花脸九个粘”,也就是说花脸的唱腔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定势了,永远都是听不清唱的什么。自己在日常排练和演出中努力让自己改变这种怪相。从吐字,从发声尽量纠正,经过自身的努力,也有了一定改观,但日后仍需加强学习。随着剧情的发展,公主骄横的本性暴露无遗,包拯又要作难了,于是两个人开始了争论。这段对唱尖板起唱,再由二六转为双锤,是秦腔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无论专业还是民间,流传颇广,这也就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比较对象,因此在演唱中自己从来不敢怠慢。通过唱腔,为人物此时此刻的心境更好地服务。这折戏,仍旧是以包拯的四句带板唱腔结尾:“国王家女儿太任性,一味循私不顾公。漫说搬来龙国太,宋王爷到来我不容。”已经非常明确的表明了立场,就看国太来了以怎样的方式解决。这或许也是戏曲高明的地方,结果所有人心知肚明,观众依然坐在底下期待,期待着剧情的发展,期待着台上已经背得滚熟的唱腔,这种魅力,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

《后三对》包拯的上场一定要和《前三对》有所区别。幕后的一句“小心了”上场,向远处观望,“府门上銮驾摆成队”唱完,一定要和后边的唱词接上,再随着铜器点定神,开口“旗锣伞闪耀光辉”。虽是一个小细节,但通过自己的呈现和观众反应来看是较为合理的。公主怒气离开,包拯心里也有所担忧,当銮驾再次出现,包拯远处观望,先了解来人阵势,但自己心中主意已定,无论情况如何变化,自己的定力不会改变。国太是政治场上的老手,对包拯软硬兼施,按照包拯的性格,来硬的,他肯定是立场坚定,丝毫不改。来软的,只要是人,心里肯定有所触及。再说,包拯也在考虑后果,人没有不自私的。拿着银子唤香莲。这里有一句叫板“香莲哎…”,花脸一般是不哭的,但是一旦哭起来,绝对是一种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的哭声,这句带有哭腔的叫板,在戏里,一定是亮点。但秦香莲并不买账,这个女子就是需要正义。包拯实在没法了“:包文正心内似火烧,秦香莲大堂放声嚎。又是哭来又是叫,一句话来一把刀。龙国太你也听得见来是看得到,此事叫臣怎开销。我要为民除害把国保,百姓无冤江山牢。这案官司断不了,有何面目在当朝。王朝马汉一声叫,董成薛霸听根苗。将犯官押在铡口道,负心人我叫他归阴曹。”十四句唱,全用散板,这是不多见的。虽说是散板,但是人物的魂绝对不能散,包拯纠结极了,一直做着斗争。最终,他站在了民众的这边,一定要为民除害,为正义高歌。剧情发展至此,后边的剧情无法得知,但到这里的戛然而止却也是如此的合理合情。或许从头到尾都是杜撰,作为演员,按照情节演,作为观众按照剧情看。看完觉得还行,可能也不会有人关注和考证它的真伪了。

戏完,大幕渐合。或许观众也在议论,或许演员也在议论,议论剧中的秦香莲,议论剧中的包拯,议论剧中的陈世美,议论接下来的他们还会发生什么。或许有人还会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解读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戏传递给了一种魅力,是剧中人的魅力,亦是剧种的魅力。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包公的独特魅力——我演《铡美案》的点滴感受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