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梅花奖获得者、秦腔名旦张小琴

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生于1969年9月,1983年毕业于甘肃省艺术学校,毕业后曾在甘肃省天水市、兰州市秦剧团工作,主攻正旦、刀马旦。省、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兰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代表剧目:《唐太宗嫁女》中饰演长孙皇后、《窦娥冤》中饰演窦娥、《金鳞记》中饰演假牡丹、《双罗衫》中饰演苏妻、《铡美案》中饰演秦香莲、《龙源》中饰演女娲、《杀狗》中饰演焦氏、《打神告庙》中饰演敫桂英、《劈棺》中饰演田氏、《剌蚌》中饰演廉锦风等角色。先后曾荣获兰州市演员大赛特等奖、兰州市金城文艺一等奖、甘肃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全省新剧目调演二等奖、甘肃省旦角大赛金奖;秦腔艺术节一、三届优秀表演奖。兰州市文化系统拔尖人才。个人部分戏曲片段被中央11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播放。

英姿飒爽、神采飞扬是张小琴在舞台上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作为兰州戏曲剧院演员中第二位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张小琴让秦腔的美不仅征服甘肃的观众,戏曲网站,也让全国的戏迷折服。此次记者约见她时,一向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的她,却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记者长谈。张小琴说,不为别的,就为秦腔。她愿意通过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让秦腔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并希望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能够走进剧院,欣赏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

 

张小琴

  张小琴与秦腔结缘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她的父母都是优秀的戏曲演员。父亲是我省优秀的男旦,而母亲在陇东地区也是有名的大青衣。在上小学的时候,张小琴去找爸爸妈妈,总是会在窗外看着大人们在台上排练,优美的身段,动听的唱腔在小小的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什么时候也能和他们一样在这台上表演。”张小琴告诉记者,就在那个时候她深深地爱上秦腔这门艺术,开始自己有意识地学习一唱段,“也许我真的适合唱秦腔,一个唱段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下来。”13岁的时候,张小琴正式向父母提出要学戏,听到女儿的要求后,张小琴的父母内心充满了高兴和担心两种矛盾的情绪。高兴是因为作为戏曲工作者,自己的衣钵有了继承人,而担心则是因为多年从事戏曲工作,深深知道这行的辛苦。“我在家里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哥哥,因为是女孩,父母比较疼爱。当时父亲告诉我,你想学戏,我们很支持也很高兴,但是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如果吃不了苦就不要学了。如果能坚持下来,我们不奢求你能成为有名的角儿,只希望你成为一个有艺德,被观众喜欢的戏曲工作者。”就这样,张小琴走上了让她魂牵梦绕30余年的秦腔艺术之路。

 

《夏雪》饰演窦娥

  “父母,就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张小琴谈起父亲和母亲,脸上便流露出崇敬之情。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就希望长大后成为舞台上的名角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张小琴的秦腔水平进步很快,1983年的时候考入了甘肃省艺校秦剧专业,开始了5年的专业学习。在学校,她主攻青衣,兼学小旦、武旦,由于表现出众,且基本功扎实,在学校的时候就排了《秦香莲》、《三娘教子》等多部戏。回想起在学校的时光,张小琴颇有感触:“我们那时候真的很认真,也很辛苦,学戏确实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没有恒心和坚韧的性格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练功。我特别能吃苦,除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还经常给自己加课,只有周六才看一次电视。练功的裤子除了刚发下来是完整的,穿不了几天就因为练功磨的到处都是破洞,当时自己年纪小又不会补,只好用创可贴把破洞贴上,再用蓝色墨水把创可贴与裤子染成同样的颜色。”不少人都知道,戏曲演员最苦的就是练功,不少人都因为练功受过伤。张小琴的肩膀就因为练功落下了老伤。“一次我在桌子上练习下腰,不小心掉了下来,肩膀着地,当时就疼得受不了,也就是因为这次受伤,肩膀变成了习惯性地脱臼。还有一次为了一个跳上桌的动作,我整条腿都被碰得青紫,但是还要继续,其实这些伤对戏曲演员真的都不算什么了。”
   五年的学校生涯很快就过去了,1988年张小琴毕业后,兰州市秦剧团和天水市秦剧团同时都想要她,因为当时的男朋友去了天水,为了爱情她毅然选择了去天水。“虽然我们最后没有走到一起,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天水的6年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历炼,因为天水的秦腔氛围很好,可以说给我打下一个很好基础,现在的不少舞台经验都是在天水的时候积累的,让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戏曲演员。当然从这时起我也开始赚钱了,还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是54块钱,拿到这笔钱之后,张小琴为父亲买了一件衬衣,为母亲买了一双鞋。”在天水,张小琴有了更多的拍戏机会,因此她对工作充满了更大的热情。

#p#分页标题#e#

  1992年兰州举办全省视野杯秦腔大赛,张小琴凭借着《刺蚌》中扮演廉锦风的精彩表演获得了二等奖,并为兰州的戏迷所熟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结识了时任兰州市秦剧团团长王笃。1994年,为向在兰州举办的中国第四届艺术节献礼,兰州市秦剧团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唐太宗嫁女》,王团长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张小琴,并让她担任长孙皇后这个重要的角色。由张小琴扮演的长孙皇后仪态端庄,举止娴雅,唱腔亮丽,做表严谨,受到领导的首肯和观众的欢迎。晋京演出时更是好评如潮,有的专家认为是:“神形兼备,声情并茂,端丽大方,睿智正义”。当年春节,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她在《唐太宗嫁女》剧中的唱腔选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调到了兰州市秦剧团。回想起排演《唐太宗嫁女》时的情景,张小琴感慨良多:“长孙皇后的戏装雍容华贵,但是这也给我们演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戴大凤冠头饰,我揪掉了一撮又一撮头发。也许观众看到的是我们演员在台上的光鲜靓丽,但是为了能得到最好的演出效果,我们付出了很多,这不是一点点付出就可以做到的,必须全身心地把生命献出来,才能获得艺术的青睐。”

“梅花奖”取意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当前我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因而刻苦磨砺争获此殊荣,便成为广大戏曲演员的奋斗目标,因此获得该奖项也是对张小琴秦腔艺术的一种肯定。能得到这个奖对她来说实属不易,因为从2005年开始,“梅花奖”由一年一评改变为两年一评,间隔时间长,竞争更加激烈。当时有7台“申梅”专场戏,甘肃只有她一人,张小琴坦言:“当时压力还是挺大的。”2005年在举办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期间,隆重推出张小琴“申梅”折子戏专场,演出了《斩窦娥》、《杀狗劝妻》、《劈棺惊梦》3个折子戏。兰州演员在兰州举办这样的“个人专场演出”尚属首次,当时观众爆满,气氛热烈,喝彩声和掌声不绝于耳。

 

《双罗衫》中饰演苏娘子

现今张小琴已经获得“梅花奖”整整10年,她告诉记者:“‘梅花奖’是每一个戏剧演员的梦想,但是梦想实现之后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把获奖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其实获奖之后我压力比以前更大了,因为我需要有更好的作品,塑造更好的能被人们所牢记的角色,所以这些年我也在更加努力的工作着。”

  从艺30多年,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张小琴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她深深爱着这门艺术。她告诉记者:“到现在,我每次演出之后听到观众的掌声,都会很激动、很兴奋、很幸福,这种幸福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也是任何奖项能带来的,可以说秦腔让我辛苦并快乐着。”(记者 孙理)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访梅花奖获得者、秦腔名旦张小琴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