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紫东先生在秦腔艺术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范紫东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先驱,20世纪著名的秦腔剧作家。我知道范先生,还是小时候翻看过他的《关西方言钩沉》,那时好多字不认识,待弄明白了一句,才知平常陕西人说的某个词,原来是这么个写法,而且它的来历又很久远,一点也不“土”;《三滴血》当然很熟,爱看,心想这个戏怎么编得这么好,却不知是范先生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范紫东先生的了解也多了,但苦于读不到他的许多著作。后来,范紫东先生的外曾孙罗浑厚来京,以其主编的《范紫东书画集》相赠,一本古雅大气的范先生书画遗墨让我爱不释手,引起我对这位陕西先贤的追怀,后又得到范先生《待雨楼诗文稿》及浑厚所编《范紫东研究》1至3期,披览之余,对范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敬佩。

范紫东先生的成就与贡献是多方面的,其最大的贡献,自然还是在戏剧方面。他是中国戏剧大家,在中国现代戏曲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自1912年易俗社成立,范先生就集中主要精力编写秦腔剧本,历时40多年,共撰写剧本69部。这些作为历史和时代前进中的作品,其思想和艺术已成为秦腔艺术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秦腔剧目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他在秦腔史上的这种贡献与历史地位,使我想起了与秦腔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两位古人,皆是陕西人,康海与王九思。

作为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这个名称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便已出现,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的弘治年间(1488-1505),两个陕西人对秦腔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一个是康海,一个是王九思,两人有几个共同点:其一,都是西府人,都是弘治年间成名。康海(1475-1540),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王九思(1468-1551),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其二,都是文学家,长于诗文,同列为明“前七子”,又都擅于散曲、杂剧创作,被称为“曲中苏、辛”。康海曾编纂《武功县志》,收入《四库全书》,史载“乡国之史,莫良于此”。王九思也编纂了户县第一部县志《鄠县志》,为明代三秦八部名志之一,可惜散失于明末战乱中。其三,同时罢黜返乡,武宗时宦官刘瑾败,二人因与刘瑾同乡都被列为瑾党而遭罢免,度过了数十年的闲居岁月。其四,都喜欢戏剧,对音律有研究,建有自己的家班。康海创建的“康家班社”,其乐曲、剧本皆由康海个人创作完成,并且自己用琵琶伴奏,人称“琵琶圣手”。《续武功县志》记述,明正德十五年(1520),太史公(康海)为倡秦声,传曲子,亲率康家班社,南下扬州,以曲会友。使武功曲子名扬天下。由康海和王九思共同创作的“康王腔”,其音“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康王腔”壮秦腔之基,在当时很受人们喜爱,对后来秦腔的形成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康海还支持张家班的建立发展。张家班又名华庆班,是张于鹏、王兰卿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多在周至、户县、眉县等陕西境内一些地方演出,也曾跟随出外营生的陕西盐商、木商等到过江浙一带表演。这是西路秦腔最早的班社,为西路秦腔的形成和发展夯实基础,同时也是陕西历史上最早的秦腔班社,前后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一脉传流,直到20世纪50年代。

比较起来,范紫东与两位先辈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文化艺术素养。虽然由于时代变迁,范先生所受教育与前辈相比有不少差别,但仍是学识渊博,根基雄厚。“诗礼婴年实过庭”,一本《待雨楼诗文稿》,显示了他的旧学根底。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自己“诗为天籁”的主张,反映了他勇于直面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直率洒脱的人格。他又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存世不多的遗墨,体现了其书艺谨严、法度中规、刚柔相济、风流儒雅的特点。他擅长古山水墨韵,山水技法极重摹古,远法董源、巨然,近宗四王,现存的10余幅画作显露了先生的文士雅怀。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地方志家,先后编纂了《永寿县志》《陇县县志》《乾县新志》,撰写了《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晚年还致力于《陵墓志》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当然,范紫东与康海、王九思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西府人,生活在秦腔气氛特别浓厚的地方,从小受到秦腔的熏染,对秦腔有着深刻的体味与强烈的兴趣。范紫东把一生的主要精力贡献给了秦腔,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

#p#分页标题#e#

范紫东先生有《关西方言钩沉》与《乐学通论》两部学术著作,也与秦腔有关。他深感“文字中用词,恒不见于语言,语言中的用词,恒不见于文字”,戏曲下载,遂通过对关中地区方言的研究,写了《关西方言钩沉》一书。书中用现代汉语给古代汉语注音,用现代方言探索古代语音,对每一方言与古代语音皆引经据典说明出处,指出并纠正了错误之处。为什么要研究关西方言?这与他的秦腔剧本创作有关。写剧本,自然少不了方言,方言又很复杂,弄清来龙去脉才能很好地运用。因此这本书是他在长期秦腔创作的基础上,又基于对关西方言的研究写出来的。这既说明他的博学多才,也表现出他在秦腔剧作语言上所下的功夫,因此就使他的剧作语言更加深厚、更加老道,对其运用也更加灵活。先生对戏曲音乐的研究也成就斐然。他少读古书便研究揣摩古诗词中的乐感,精熟工尺谱。他看出历代音乐家分歧颇多,矛盾之处亦多,几令人无所适从。正如先生自己所说的:“古乐之研究,不追究则已,要想真正找到其根源,必先从字义上分析后再找其历史上的根源和注解,要深要远,而不能只看眼前。”他就考较古今、参照中西,写了《乐学通论》,对于“五声通用”进行了论证。

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一个剧作家的学识和艺术素养,因为戏曲戏剧学博大精深,是综合艺术,剧本创作涉及诗歌、音乐、舞蹈以及舞台艺术等诸多领域,写一个好的剧本不容易,有一个流传千古的剧本更不容易。由于范先生早年受到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又有风雨沧桑的人生经历,更因为先生博学多识、才华过人,勤于写作,便以69部秦腔剧本在秦腔艺术史以及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范紫东参与创建并为之编写了大量剧本的易俗社,其移风易俗之精神,当年受到鲁迅先生称许,曾亲题“古调独弹”牌匾以资鼓励。范紫东先生开创了以秦腔反映现代生活的先河,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先驱者之一。他兼擅悲剧、正剧、喜剧等,熟悉戏曲舞台的创作规律。他的剧作十分重视艺术技巧,在结构、情节、语言和风格上都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性。他的形象思维相当的丰富多彩,善于把美学的、社会的、心理的、历史的、地域的诸多因素融合为一个整体,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判断中。其剧中所蕴含非凡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是范紫东先生的秦腔剧作雅俗共赏、久演不衰的根本原因。

秦腔是幸运的。在她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其发源地陕西不乏文化名人的积极参与、大力扶持,康海、王九思、李十三、孙仁玉、范紫东、马建翎、黄俊耀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如果说康海、王九思以自己的实践与努力在秦腔形成与传承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那么数百年之后的范紫东,在古老的秦腔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上,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也期望今后有更多文化名家的加入,使秦腔这一古老艺术之花更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范紫东先生在秦腔艺术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