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风靡河南幕后:五不准不输五百强 | 豫记

导读
1934年,在草台班子孵化出曲剧这只金凤凰后,随军南下演出的同乐社为自己定下五条军规(一)不准吸烟、吸毒;(二)不准下馆子喝酒;(三)不准串花街柳;(四)不准一个人进军官家;(五)不准与官太太来往。一个戏班子会啥会有“五不准”?曲剧风靡全国的奥秘何在?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于蒙蒙 | 文

“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这脍炙人口的《卷席筒》唱段,几乎是家喻户哓。人们想起了《卷席筒》,就想起了河南曲剧。说到曲剧,咱河南人都知道,这是仅次于豫剧的省内第二大剧种。兴许很少有人知道,关于它诞生的一段传奇故事。

咦!小孩能哼三五板

在清朝末年的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不像现在可以外出打工,除了务农没有其他事情。这么无聊总得找点乐子吧?喝酒打牌约吗?不约,咱玩高雅艺术!当时临汝县有众多的农民同乐社,多以行政村、组结社,有的一村一社,或一村多社。每个社都聘请专职或兼职教师教跷曲。各个同乐社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高跷曲子的发展尽心尽力。同乐社成员之间亲如兄弟,同舟共济。农忙时相互帮工,辛勤耕耘收种,一有闲暇,共同研讨高跷曲子艺术。

据《临汝县戏曲志》、《洛阳曲剧史话》记载:当时临汝县初具规模的农民同乐曲子社多达66个,这是指有教师、有点名气的业余班,不包括本村演、本村看、下了台子还吃自家饭的闹节性的临时班子。群众中“玩故事”、“哼曲子”的人多,无论大人小孩都会哼上三、五板,走在山间的小道上,随处可闻曲子声,真可谓“曲声载道”。

这其中以朱万明、关遇龙为首的同乐社名气最响,两人都是曲子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关遇龙擅长管理,朱万明精于业务,他们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终于在1926年5月18日,他们把曲子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当天同乐社在登封颍阳登台演出,不巧天降大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于是同乐社的李祖白提议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这次不经意间从高跷曲到高台曲的转变,标志着一个古老但又年轻的新剧种——河南曲剧的正式诞生。

 

奇!草台班变金凤凰

如果仅是跑堂唱戏,那么临汝同乐社在历史上可能就不值一提,过江之鲫的戏班子太多,何况他们这样的草台班子。之所以能在曲剧史上著书立说,就在于他们不甘于做“咸鱼”。

在嵩县演出时,洛阳城来人请戏,并且是邀请他们到洛阳的“河南舞台”演出。请戏的人说:“我们戏园的京剧对不过梆子戏,卖不出票,戏园子空着,请你们去演!”关遇龙和朱万明坐下商量,心里感到十分不安:同乐曲子班从来没有在戏园子卖票演过戏,现在要到戏园子去接京戏的台口和梆子戏班对戏,能行吗?

在大事上向来都是关遇龙拍板定案的。关遇龙说:“不闯就不会有发展,只要闯进河南舞台演出成功,同乐社才有明天!”他让朱万明在此领着演出,自己到关林大屯调遣精兵强将。由于同乐曲子班的全力拼争,首登河南舞台成功。第一天上午演出《兰桥会》、《狐狸仙闹书馆》引起轰动。夜场《赶陕州》卖票处挤扛不动,戏园的池座中连过道全部加座,站票栏十分拥挤。

除了开辟市场,同乐社还进行曲剧改革。1934年,临汝县农民同乐社在南昌随军演出期间,20路军总指挥张钫给同乐社请来了两名京剧专家,为随军剧团排演新戏。两位京剧专家带来了京剧《坐楼杀惜》,这是同乐社首次移植外来剧种。朱万明把剧名改为《宋江杀院》,并把京剧剧本唱词标上曲剧应唱的曲牌名字,划出每个曲牌的长短句词格。京剧专家按词格改剧本,演员按曲牌去唱。曲剧第一次移植外来剧种成功后,又移植了《玉堂春》、《三堂会审》等。农民同乐社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接受新剧种的移植能力,深受京剧专家的的夸赞。

高!管理不输五百强

普通人可能对于梨园界抱有成见,认为无非是一群“唱曲儿的”,成不了气候。但临汝县同乐社注定要改变旁人的偏见,他们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相当规范且有成效,不夸张地说有点现代企业的样式。在同乐社的管理中,既贯穿着以“义”为本的管理理念,又体现着落实制度严明管理的思想。

1934年同乐社随20路军南下演出时,少数玩友受到旧军队不良习气的浸染,开始吸烟、酗酒、逛花街柳巷。针对这些,关遇龙、朱万明立即坐下商议,重新修订出台了同乐社社规“五不准”,即:(一)不准吸烟、吸毒;(二)不准下馆子喝酒;(三)不准串花街柳;(四)不准一个人进军官家;(五)不准与官太太来往。关遇龙把“五不准”用一句汝州的土话精辟总结为“不准当‘下渣皮’”。

#p#分页标题#e#

对内部成员不光有严明的纪律,也有温情的呵护。驰名演员朱天水沾染上吸烟恶习患病后,不得不离开同乐社走下舞台治病。关遇龙征得同乐社玩友同意,从份子账中提取一些钱送给天水治病。朱天水病故三年后,关遇龙还经常到他家给天水送身份(工资)。关遇龙如此重情重义,温暖凝聚了同乐社演员们的心,保持了同乐社演员的相对稳定。

牛!梨园弟子遍中原

临汝县同乐社培养的大批曲子艺术人才,有的东奔许昌、漯河;有的西进洛阳、西安;有的南下南阳、信阳;有的北上郑州、开封,逐渐扩大着自己的阵地,戏曲网站,培养着新一代的曲剧人才。

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临汝县同乐社培养的曲剧演员可谓群星璀璨,如丑行的许雷、樊大立;须生行的有赵六德、毕怀等;小生行的王立、岳定等;生旦兼优的有胡定、王中彦;青衣花旦的有陈玉保、刘保才、李玉林;这其中作为同乐社的业务负责人,朱万明可谓是居功至伟。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些师傅们不但收徒言传身教,还真心地关怀每位弟子。被誉为“曲剧皇后”的张新芳,当年曾从师汝州籍的河南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李玉林为师,并和老师一同在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荣获一等奖。张新芳的另一位老师,也是他的继父李文彬,也是汝州当时有名的曲子演员。《张新芳艺术生涯》一书中这样写道:“身份上是继父,艺术上是她的老师,同业同行同台同唱,最主要是同心”。一次接受采访,张新芳更是对继父的恩遇感激不已:“继父是演青衣花旦的,可是为了我,他改演胡子,把舞台让给了闺女”。

历经百年风雨,曲剧从小到大,由一个农民自发的草台班子剧种,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全省乃至周边省份的一大戏剧。其中包含太多普通人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当听到那古朴的唱腔,不知又会激起多少人的乡愁。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曲剧 » 曲剧风靡河南幕后:五不准不输五百强 | 豫记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