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开封市豫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晓青

人物简介:杨晓青,河南开封人,1970年4月出生,本科文化程度,1982年6月参加工作,200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开封市豫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化先进工作者,鹤壁市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获得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的亲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帝都,其文化灿烂,源远流长。作为豫剧“祥符调”的诞生地,开封涌现出一大批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皇后、豫剧祥符调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陈素真,以及桑振君、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高兴旺、关灵凤、苏芝兰、孙映雪、单少莲、李良魁、朱巧云等豫剧表演艺术家名噪一时,红遍省内外。

前些年,随着文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各种现代娱乐形式应运而生,原本“一枝独秀”的豫剧演出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以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而驰名的开封市豫剧院,由于多年来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各种基础设施落后破旧,正常工作几近无法运转,许多优秀骨干演员忍痛离去。人才的不断流失,导致演出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演出市场严重萎缩,剧院已面临解散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开封市文广新局领导决心引进人才,重整队伍,让剧院焕发生机。在局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2013年6月,河南省政协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的亲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杨晓青从外地调入,担任开封市豫剧院新一任院长。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开封市豫剧院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演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项工作蓬蓬勃勃开展起来了。

日前,记者在开封“大众剧院”见到了杨晓青院长,听她讲述自己从艺以来的酸甜苦辣……

戏曲之家育娇女

杨晓青出生在一个戏曲之家,母亲是武汉豫剧团的知名演员。由于常年在外演出,母亲无法照料年幼的她,就把她送到开封,跟着姥姥长大。
耳濡目染,使晓青从小就对戏曲艺术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4岁时,有次生病躺在床上,家里的小喇叭每天播放豫剧《朝阳沟》选段,就跟着学,等病好了,全剧的唱段也都学会了,唱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几年后,母亲回到河南,进了鹤壁市豫剧团,就把晓青接到身边。10岁的她从此成了剧团年龄最小的演员,一出出大戏,妈妈是主演,她站在妈妈身旁,像模像样地配戏。

1982年,12岁的杨晓青考入戏曲训练班,那时学戏,老师非常严格,早晚练功,做不好就挨罚。一次练劈叉,老师硬搬腿,一下将她的左腿肌肉拉伤,疼得直掉泪,还得咬牙坚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医治,结果落下后遗症,至今还经常腿疼。

天赋加上勤奋,使杨晓青很快在戏训班里脱颖而出。她先后在《柜中缘》中饰徐翠莲、《拾玉镯》中饰孙玉娇、《打焦赞》中饰杨排风等。她不仅能演花旦、刀马旦、青衣,还能演娃娃生,成了同学中的佼佼者。

三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使杨晓青脱胎换骨。凭着天生丽质,凭着一身功夫,她毕业后回到鹤壁市豫剧团,很快就站在了舞台当中。她先后在《窦娥冤》《佘赛花》《春草闯堂》《拷红》《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在她的印象中,回团后好像从未“穿过兵”,一开始就是主演。现在想起来,她还一脸兴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大气候的变化,原本炙手可热的戏曲演出市场逐渐冷却,剧团渐入低谷。加上说不清道不白的内部因素,剧团的商业演出基本停止。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演职员的工资就无法保证。有一年,剧团连续11个月未发工资,很多同志为了生存,不得已另谋出路。

在这种困境下,生性爱戏的杨晓青却仍然一心一意演戏,从未想过其他。晓青天生活泼,整天笑呵呵的,不知道什么叫“发愁”。她说,只要能演戏,其他都无所谓。

当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在团里领衔,19岁的杨晓青就开始给牛先生配戏。当时,牛先生看杨晓青还是个孩子,觉得她太小,不愿让她配戏,只说“演演看,行不行再说”。谁知,这一试不打紧,牛先生喜出望外,满意地说,“就她了”。从此,剧团上河北、走山西,牛先生演“芝麻官”,她演“诰命夫人”;牛先生演“小仓娃”,她配“张氏”;《拾女婿》《十八扯》《窦娥冤》……这一老一小,在舞台上搭档配合,真的是天衣无缝、配合默契。

#p#分页标题#e#

还记得那一年,剧团到安徽太和县演出,首场演出原来定的是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可牛先生因事未到,戏曲下载,剧场不愿意了。好说歹说,好不容易剧场才答应先演一场《窦娥冤》试试,不行就卷铺盖走人。别看杨晓青平时嘻嘻哈哈,可在这节骨眼上,心中却感觉忐忑不安,万一演砸了,这全团上上下下咋交代?

此时,坐在后台的杨晓青感觉背后如扎麦芒,那是老少爷们期待的眼神。她抿着嘴角,细心的把自己装扮起来,稳稳地走到台口,深吸一口气,随着音乐,脚步轻盈地走上舞台,一张口,台下立刻响起叫好声。只见她扮相端庄秀丽,唱腔如泣如诉,表演准确大方,唱做念舞,把个满腹冤屈的窦娥演绎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演出结束后,剧场经理兴奋地走进后台,一下跟剧团定了三个月的演出合同。

这场演出,让从小喜欢演戏的杨晓青过足了戏瘾,更让她对自己的表演才华有了足够的信心。

舞台上下锻良才

1990年,鹤壁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将原来的市曲剧团改为市豫剧一团,牛得草先生任团长。杨晓青跟着牛老师到了一团。

这时的杨晓青除了给牛得草先生配戏外,还领衔主演了《花枪缘》《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杨八姐游春》等多部马(金凤)派戏,使一团的演出剧目丰富起来,很受周围群众欢迎。

那段日子,杨晓青像一只急速旋转的陀螺,不停地演戏,经常一天演四场:上午9点演《七品芝麻官》,下午2点《佘赛花》,下午5点《秦雪梅》,晚上《窦娥冤》。一场接着一场的大戏,使她没时间卸妆,没工夫吃饭,只好经常打葡萄糖补充体能。由于戏好,观众踊跃,她和她的同事们曾经创下在一个剧场连演39天、场场爆满的奇迹。也就是这连演的39天,将原先欠大家的工资一下补齐,团里还破天荒有了积蓄。也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舞台实践中,杨晓青的表演艺术水平突飞猛进,日臻成熟,成了鹤壁市豫剧一团不可替代的领衔主演。

尽管杨晓青天生一副人称唱不倒的金嗓子,但在这连轴转的演出中也难免累出毛病。1996年,她的嗓子突然失音了,别说唱,就连道白都感到困难。在治疗过程中,过量的激素又产生强烈的副作用,不仅全身关节疼痛难忍,连原本白皙俊俏的面孔也变得蜡黄浮肿。她的情绪一下坏到极点。试想,原先每部戏都是主角,现在只能“穿兵”,谁能受得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晓青萌生了离开剧团、放弃演戏的念头。

就这样,为了演戏,结婚多年一直没要孩子的杨晓青开始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过上了多年从未有过的安稳日子。

孩子3岁时,杨晓青的嗓子还没有恢复,可她对艺术的渴望却愈发难以抑制。她坐不住了,千方百计想寻找一副治愈嗓子的良方。最后,她跑到河南大学艺术系,拜在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武秀芝教授门下,按照武教授的方法学发声。武教授倾几十年之力,潜心研究“三合一”发声方法,她的学生不仅能唱戏、唱西洋歌剧,还能唱歌,培养出一批批享誉艺坛的著名歌唱家。

杨晓青在武秀芝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刻苦学习,一年时间,她的嗓子奇迹般地恢复了,甚至比以前的音色还亮。学成归来,杨晓青又登上了熟悉的舞台。

2002年,杨晓青担任鹤壁市豫剧一团团长。

当了团长的杨晓青还是一门心思演戏,团里的事一般交给别人打理。那年月,社会上活跃着一批演出经纪人,他们混迹于演出市场,凭着一张熟面孔和一副如簧巧舌充当着剧团与地方双方的中介。但有关部门对此却缺乏规范管理,使他们经常在供求双方中间捣鬼,剧团辛辛苦苦演了几天戏,却每每结不了账。一心只顾演戏的杨晓青哪懂得这些,天天演,天天赔,一天赔四千,一个月下来赔了十几万。杨晓青急了。那几天天公也不作美,连降暴雨,让别人外出要账不合适,只好打发自己丈夫去顶风冒雨。

杨晓青的丈夫程建红是团里的鼓师。平时演出,晓青在台上唱,建红坐在乐队打鼓,妇唱夫随,珠联璧合。晓青性格开朗,快人快语;建红少言寡语,不声不响,工作想得仔细,对晓青更是呵护有加。两人性格互补,堪称模范夫妻。

程建红来往奔波,有的账还是要不回来。晓青有些丧气,一激动,就到文化局找领导提出辞职,不干这个操心不落好的团长了。局长不允,连批评带安慰,又给一定的经济支持。晓青只好悻悻转回,还得干!

200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团里决定复排豫剧现代戏《红灯记》,由杨晓青执导并在剧中饰演李铁梅。正值酷暑,全团人马团结一心,挥汗奋战。很多同志站在太阳下面置景,一天下来肩膀晒脱了一层皮。

#p#分页标题#e#

《红灯记》上演后,熟悉的剧情,英雄的人物,耳熟能详的唱腔,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观众热捧。市领导马上拨出专款,安排在全市巡演,剧团一下大了翻身仗。

2008年,河南省举办第十届戏剧大赛,杨晓青率团以现代戏《哈哈乡长》参赛。该剧反映的是群众关心的房屋强拆问题。为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刚刚走马上任的女乡长黎明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坚决抵制侵犯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并从实际出发为农民解决困难。杨晓青在剧中饰演黎明。她说:“黎明是一个泼辣大胆的人,她在与人开玩笑时嘻嘻哈哈,但在为民办事时心却很细,我是第一次饰演这样的角色,希望能给观众呈现一个全新的形象。”

该剧由中国评剧院著名导演韩剑英导演,他说:“鹤壁市豫剧一团的演员阵容好,团风好,在表演上很贴近人物。演员行当齐全,是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这部戏的女主角很适合团长杨晓青,好像是给她量身定做的。”

该剧在大赛中,以贴近生活的题材和精湛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的心,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潮水般的掌声此起彼伏,看到精彩处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大声叫好。

最终,《哈哈乡长》获得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剧目奖”;杨晓青获表演一等奖。

马派传人有真功

2013年6月,开封市文广新局领导为了让困难重重的开封市豫剧院重新焕发生机,将杨晓青从鹤壁调入,担任豫剧院新一任院长。
上任后的杨晓青看到的是破旧的团址、破烂的服装道具、散漫涣散的演出队伍……出乎意料的现状,使她意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杨晓青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在她对豫剧院演职人员情况、设备设施情况、剧目演出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和梳理后,一个改革整顿的思路,逐渐在她心中成形,即改变体制模式、转换机制,把豫剧院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以及自身能动性,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道路。

这是一条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探索之路。

在新组建的豫剧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会上,杨晓青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面对日趋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面对广大观众对艺术欣赏的不同品味,面对激烈竞争的演出市场,我们必须具备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想走出困境,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意识和忧患意识,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要把握一个宗旨,那就是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出路。要充分发挥我院专业人才集中,艺术积累丰富,剧目质优量大的优势,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杨晓青的主持下,开封市豫剧院建立了一套适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剧团管理模式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用人制度和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体现多劳多得的工资待遇分配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现代理念的营销策略。与此同时,开封市豫剧院还实施了工作作风、工作环境整顿,加强业务建设,大力开展专业基础训练,提高演员、乐队的艺术水准,巩固传统市场、扩展新兴市场、投入公益市场的一系列举措,使演职员工有了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大家的精神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各项工作随之蓬蓬勃勃开展起来了。

在队伍建设上,经过多方努力,该院引进了国家一级演员金丽丽,青年优秀演员范萌萌、贾少杰、魏占桥、苏丽娜、魏艳磊等一批新生力量,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精湛技艺,形成了行当整齐、梯次结构的演出队伍,为剧院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增加演出场次,开辟新的演出市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杨晓青根据过去该院演出市场大都集中在省内的实际情况,把目光瞄向省外,充分挖掘潜力,山西、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市场迅速打开。每到一地,一出出阵容整齐的大戏,一段段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使当地群众在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也领略到古城开封人民的真诚和善良,领略到豫剧祥符调的无穷魅力。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开封市豫剧院决定排演大型现代戏《八女投江》。排练中,尽管资金短缺,资料匮乏,杨晓青还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组织演员们观看当年的影视资料,请专家为青年演员们讲述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主题,找到过去的服装、道具,使演员们尽快找到人物的感觉,力争将这部戏完美地呈献给广大观众。排练过程中,演职员们冒着高温,白天送戏下乡,晚上加班加点排练,没有一人叫苦叫累,终于在较短时间内将这部大戏呈现在观众面前。演出时,场内观众随着剧情的展开和演员们的演唱,叫好声和鼓掌声响成一片,效果空前。

#p#分页标题#e#

如今,开封市豫剧院先后排演和恢复了20多部优秀剧目,《花枪缘》《太君辞朝》《佘赛花》《桃李梅》《穆杨会》《包青天》《窦娥冤》《绣花女传奇》《穆桂英挂帅》《梨花归唐》《花打朝》《秦雪梅》《花轿错》《焦裕禄》《抬花轿》《泪洒相思地》等一批剧目立于舞台,深受广大城乡观众的欢迎。

杨晓青依然精神抖擞地活跃在舞台上!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从10岁进团,杨晓青已在戏曲舞台上摸爬滚打了近40年,经历了低谷的困惑,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最终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艺术之路。如今,她正以满腔的热情、圆润的唱腔、娴熟的表演技巧,继续塑造着各种各样的舞台形象,继续行走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

让我们祝愿她!

 

 

与原河南省政协王全书(右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汪荃珍在一起

 

杨晓青(右一)与恩师马金凤合影

 

开封市有关领导接见《八女投江》剧组

 

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在一起

 

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关灵凤在一起

 

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在一起

 

参加“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会议”期间,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右三)、肖秀莲(左二)等合影

 

 

在《穆杨会》中饰佘太君

 

在《穆桂英挂帅》中饰穆桂英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豫剧 » 记开封市豫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晓青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