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豫剧《秦豫情》为共克危难的民族精神点赞

近日颇受好评的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豫剧团创排演出的《秦豫情》一剧,得到了河南戏剧名家们的鼎力相助。著名导演李利宏、著名编剧杨林、名旦徐俊霞等一起,与西安豫剧团联袂诠释了可以跨越地域甚或是疆界的“大豫剧”概念。

  “电影有商业片和艺术片之分,如果套用这个分类到戏曲上,那么《秦豫情》绝对属于艺术片。它没有政治功利,没有主题先行,也没有为了某种理念而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用十分真诚的、充满激情的心态讲述了1942年河南灾民大迁徙的故事,讲述了一段温婉动人的真实历史……”日前在西安召开的豫剧现代戏《秦豫情》专家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原总编、知名戏剧评论家姜志涛如是说。当日,多位戏曲界专家相聚在西安,就该剧艺术品质的保障和提升畅所欲言。

  《秦豫情》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豫剧团创排演出,为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点扶持项目、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重点文艺精品项目。

  剧情张扬人性善

  “西安还有豫剧?”这是包括姜志涛在内的多位来陕专家观戏前的共同疑惑,而他们却用“惊喜”来表达看过豫剧《秦豫情》后的感受。“我跟志涛有同感,就是说出乎我的意料。我在看之前,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一出戏,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戏剧评论家康式昭表示。

  “对该剧印象最深的是对善良人性的张扬和歌颂,在贫民窟互相扶助、抱团取暖的精神让人感动。一些细节,如靠卖身维持生计的吕嫂听说张大要来找这父女俩索赔时,她哭着、跪着求饶,这是人心向善的描写,并得到了观众的掌声。”姜志涛表示。

  “中国戏曲的本质是世俗,无论写多大的历史事件、多大的历史人物,戏曲网站,都要表现世俗情怀,没有世俗情怀就难以引发老百姓的共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戏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研中心主任、研究员杨云峰表示,《秦豫情》把河南难民1942年到西安这一历史事件,以个体人所受的磨难表现出来,在群体中表现个体,在大事件中展示世俗精神,接通了老百姓的世俗情怀,因此吸引人、感动人。

  舞台呈现有突破

  “《秦豫情》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苦难,还让人们看到了苦难中人民的奋起,以及善良、忠厚、坚韧、乐于互助等品质。”康式昭用“突破”来形容李利宏的执导思想,认为其在舞台的呈现当中,有意识地用了戏曲程式化的手法以及亮相的手法,并且创造了群众性表演新的戏剧程式。

  “从去年到今年,我到西安看了有七八台戏。你们这台不亚于任何一台。目前来说,你们达到的艺术水准也是其中一流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原副书记、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评价说,《秦豫情》在戏曲现代戏程式化的道路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通过舞台上群体演员的表演,创造了一种灵动的舞台样式。“群众演员集体变形的动作,并不是从程式化中完全套过来的,配合音乐和节奏,很有特色。”姜志涛肯定导演李利宏在《秦豫情》中新的探索和尝试,认为这对戏剧现代戏风格样式有探索之功。

  演员表演亮点足

  “演员非常尽职,主演徐俊霞表演清新自然,不愧是梅花奖获得者。饰演张大的王凯,把陕西娃的憨劲、纯朴劲,甚至让人有本色演出的感觉。”姜志涛认可演员在舞台上的诠释。对于演员的演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名誉会长姚欣同样表示说,这部戏给观众头脑里留下来的人物比较多,如善良的三婶、三叔,包括马瞎子、吕嫂等都有戏,虽然有的人戏份不多,但是仅几个情节、细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群演员都在戏里面的那种灵动,有时候真让你感觉到剧场篷都要被顶破了……”梅花大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同样认为不单单是几位主演在内,几十位群众演员人人都在戏中,在剧中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求生意识、真与善的品质,感染力极强。

“编剧很好,导演很好,主演很好,所有的群体演员都不错,为什么大家感到震惊和惊讶,就是这个道理。”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文艺评论家孙豹隐认为,《秦豫情》在多个层面上达到了好戏的标准,希望西安豫剧团上下精益求精,让《秦豫情》再上台阶,让好戏有更大的前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豫剧 » 专家研讨豫剧《秦豫情》为共克危难的民族精神点赞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