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认同与局内人的戏曲保护实践

关于“剧种认同”

认同,是从哲学到心理学再到文化领域的共同课题。如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国内学者李建华进一步认为:“认同,简单而言,就是认可、同意、接受的意思,是一种满足个人归属感的心理机制,是个体潜意识地对某一对象的认可、模仿过程。从心理学上讲,认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将外在的理念、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心理过程。 ”认同的类型有多种,诸如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音乐认同、身份认同等。

根据笔者长期的田野工作经验来看,在戏曲领域中,也有一种较为清晰的认同,即认同主体在剧种的艺术生产、表演、观看、保护、传承及传播等行为及其观念中存在着的“剧种认同” 。其中认同的主体,包括局内人(演员及相关剧团)和局外人(广义的观众,包含社会各阶层)两类。“剧种认同” ,主要是指认同主体对不同剧种的历史变迁、社会功能、艺术特色、艺术规律、价值体系、发展路径等剧种文化产生的“认可、同意、接受” ,或对作为剧种保护和传承者、剧种群体一分子的身份归属感,以及基于上述因素而产生的“求同”与“识别”的意识。

对某一剧种的认同,存在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意识中。同时,剧种认同,又并非单一化的心理过程或机制,而是一种强烈意识,能够让认同主体由此产生“外化于行”的自觉实践。主体不同,其认同行为与实践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局外人对剧种的喜爱、对某一演员的追捧、对剧种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对剧种的积极传播等;局内人的“行” ,除了参与民俗及政府活动、注重对剧种的传播外,更主要体现在对该剧种艺术的生产、创作、保护、传承及传播中,这正是剧种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不同的“行” ,反过来,又会增强认同主体对于剧种的认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反观我国各剧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从局外人到局内人,在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等层面的诸多实践,无论是何出发点或侧重点:或是为了发挥戏曲高台教化及审美等功能,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为了维持剧种和表演团体的生命,而长年“驻守”基层民俗空间;或是在“非遗”语境下,为了让戏曲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而将挖掘传统、继承传统、艺术创作、传承与创新及艺术水平提升作为工作重心;或是为了让剧种或剧团走得更远、传得更广,而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和策略,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剧种认同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豫剧在保护、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呈现出的成绩,亦令人侧目,而这些具体的实践,无不体现着豫剧人对豫剧的认同。

豫剧保护实践体现出的剧种认同

从认同主体的角度探讨豫剧的保护历程,不得不提及河南省豫剧院复建之后的几项大动作,以及以李树建为核心的新时期豫剧领军人团队的无私付出。

2013年7月,河南豫剧院恢复建制,包含四个团,一团以传统戏为主,二团以新编历史剧为主,三团以现代戏为主,另有成立于2013年的河南豫剧院青年团,该团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豫剧本科班毕业生为班底组建而成。李树建出任豫剧院院长以来,与他的团队一道,摸着石头过河,坚持示范、引领、研究和帮扶方针,提出了“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的目标,这里的“方针”和“目标” ,是豫剧人心系豫剧、钟情豫剧的表现,并且在此后的几年中,逐渐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让豫剧这一剧种产生了波及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真正促进了豫剧剧种的整体发展。

2015年,可以说是豫剧在几百年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河南省豫剧院充分发挥自身在组织及艺术上的优势,举办了两次意义重大的活动。其一,是召开了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来自新疆、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四川等地的134名豫剧院团长,首次在豫剧的发源地齐聚一堂,以“加强豫剧院团联谊,促进豫剧繁荣发展”为主题,就豫剧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目的是为剧种的长远发展寻求良策,并且豫剧院还对各地院团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此次工作会是豫剧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剧种大聚会,让全国豫剧人有了“回家”的感觉,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其二,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来自全国5省区的30多个豫剧院团的中青年学员在郑州接受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其目的,是让具有一定水准的专业演员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豫剧的理论、唱腔、表演技巧、各个流派的特点,来提高自身及所在院团的艺术水平及发展实力。在培训中,河南豫剧院的艺术家与其他院团艺术家间的交流与学习得到了加强,戏曲网站,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也是实现全国豫剧共同繁荣与进步的重要举措。

#p#分页标题#e#

2016年,是豫剧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开幕,这是有史以来豫剧首次大规模地进京演出。如果说“展演月”只办了一届,那么就无需多言,只要在豫剧发展史上为其记下一笔即可。但是,此后两年,展演月“接二连三”地如期举行,就有了值得关注并研究的“事件”意义了。而这,也正是今年展演月结束后,戏曲界和学术界热议频发的原因。2018年8月2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引领与创造:豫剧在新时代的新任务”研讨会,正是对“展演月”连续举办三届的意义的总结,也是对豫剧何以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豫剧人保护传承豫剧经验的理论梳理。

在帮扶其他豫剧院团方面,李树建还表示,豫剧院还会组织一大批剧作家给各豫剧院团无偿地提供剧本,继续选派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到老少边区豫剧团搞好扶持工作,要把外省豫剧团请到河南进行巡回演出,来进行商业演出。这些无不是出于对豫剧剧种发展大格局的考量。

李树建曾经说过,展演月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源自于2015年豫剧院举办的那两场活动,让豫剧人的心聚在了一起。那么,通过上述多项活动,我们不仅看到了以河南省豫剧院和以李树建为核心的豫剧领军人物对豫剧的身份担当及其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也是其剧种认同的进一步表达。同时,也看到了其他院团及其演员们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出的剧种认同意识。应该说,豫剧人心中都有着对豫剧的认同,但是,整体而言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且认同程度有强有弱,不一而足,其基于认同的实践,更多是出于对维持所在剧团的生存,并非站在剧种整体的角度和高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剧种认同。而通过参与剧种会议和展演,让全国的豫剧人(不管是参与了的,还是未能参与的) ,对作为豫剧一分子的身份认同感增强了,凝聚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才能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豫剧保护与传承活动的顺利、持续开展。

当然,在豫剧的跨越式发展中,也有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等的扶持,其行为的背后,也能够看到剧种认同意识的影响。如,河南省近年来高度重视戏曲事业的发展:深入实施河南戏曲振兴计划、大力扶持精品剧目、积极培育戏曲人才队伍、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活动,并且成功组织了四届中国豫剧节、三届“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 、两届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会,这些实践都为豫剧的整体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和保障。而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也在上述活动的组织、宣传、资金筹措及项目实施等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今年,由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豫剧》丛书已经启动,丛书从豫剧的概论、历史、剧目、声腔、表演、导演、传播等10个方面,对豫剧的发生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总结,具有理论性、普及性、前瞻性、权威性和时代的高度,填补了豫剧发展史上系统论著缺失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近几年豫剧的保护与传承实践,我们看到了剧种认同的积极意义,也看到了构建和强化剧种认同的必要性。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中国传统戏曲的产生、发展与转型的整个历程紧密相连。在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中,地方戏曲的局内人需要认真挖掘自身艺术传统、认清剧种的历史及其社会价值、发现和思考存在于创作、传承等方面的问题,以便形成和强化剧种认同,发挥其最大力量,进而成为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实现理想的保护和传承效果,这也是关乎中国传统戏曲复兴及繁荣的关键因素。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豫剧 » 剧种认同与局内人的戏曲保护实践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