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京剧演员李宗义

天津与古城北京近在咫尺,对于京剧,天津人像北京人一样喜爱。近百年来在天津曾涌现出不少对京剧艺术有深造的票友,如王君直、王颂臣、王庾生、王竹生、李克昌、刘叔度、韩慎先(夏山楼主)等。他们的技艺精湛,驰名沽上;天津票友“下海”而成名者也大有人在,李宗义就是其中之一。

李宗义祖居天津,生于1913年。李幼年聪慧好学,当年在李的住家附近,有个“遵道堂”,是道教设立的诵经奏乐组织,李在七八岁时就参加进去,细心揣摩,渐渐知音明律,对笙、管、钟、鼓诸般乐器尽能操之。宗义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这对于他后来爱好京剧以至成为专业演员是不无关系的。

李上小学时,遇上了一个爱好唱京剧又会拉胡琴的同学,二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拉拉唱唱。所学的唱段主要来自留声机,有时也溜进戏院里去听“蹭戏”。在李家不远,有一家收音机修理店,店主人发现了这两个小戏迷,为了招揽生意,便让他俩在课余时间到店里的麦克风前演唱几段京剧,借以吸引顾客。宗义帮了修理店的忙,自己也受到了锻炼。

后来在天津三义庄有一个开“杠房”的老板,爱好京剧,成立了一个名为“同志国剧社”的票房。李家离杠房不远,他当时刚刚十几岁,就成了这个票房的少年票友。他的嗓音条件好,又肯学,逐渐为人们所注意,并常受到一些老票友的指点。他14岁时,结识了天津名票王梦鸿(王庾生之弟),认王庾生为师,受益很多。他16岁时,被邀参加一场义务戏的演出,登台者都是少年票友;宗义表现才华出众,天赋的一条铁嗓钢喉,一鸣惊人。从此,李对京剧的研究日益勤奋,坚持喊嗓子,苦练基本功。1931年他18岁时,经姐丈介绍到河北电影院工作,河北电影院工作为他学戏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天上午影院没有营业,舞台空着,他就利用这个机会练功、吊嗓,每天如是,不论酷暑寒冬从不间断,扎扎实实地苦练了3年。他省吃俭用,遇有北京来的名角演出,他绝不放过观看的机会,如马连良、谭富英等人来津时,每演必到。他默解能力极强,更认真观摩,苦学不辍。在河北电影院任职期间,李经常与一些著名票友登台演出,相当活跃。

 

宗义的姐丈看到他对京剧事业的追求如此迫切,日后必有发展前途,因此在李24岁时,姐丈动员他辞去影院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京剧事业,并以自已的积蓄为其购置了“行头”(戏装),鼓励他正式组班演出。

河北电影院有一段时间业务不振,院方决定在每周六和星期天加演京剧,便邀请李宗义与中南国剧社的票友演出。李上演的剧目有《借东风》《失空斩》《四郎探母》《白蟒台》《法门寺》等,都是唱工重头戏。同台演出的票友有卞励吾、崔景云(下海后改名崔熹云)、李象钤等。一时轰动津门,河北电影院车马盈门,座无虚席。这一段时间的舞台实践,是宗义艺术成长最有实效的时期。

经过几年的舞台锻炼,宗义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决心出门跑跑码头,尤其是京剧的发源地——故都北京。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由信义社经励科刘德珍帮忙,约请了北京的“四梁四柱”,凑齐班底,安排好戏码,就在1937年他24岁时赴北京演出。

北京名家荟萃,若无独到之处是不容易受到观众注目的。宗义以其高亢挺拔、响遏行云的嗓音,英姿勃发地出现在北京的舞台。第一场打炮戏为《四郎探母》。接着又演出了《群英会》《借东风》《杨家将》《大・探・二》《苏武牧羊》等戏,与他合作的有姜妙香茹富蕙、李多奎、马艳芬、梁慧超、哈宝山等。

宗义来北京也是为了求师访贤。1938年,他拜著名演员鲍吉祥为师。鲍吉祥舞台实践经验丰富,门徒很多。宗义诚意求教,潜心学艺,从而艺术造诣不断加深。

人们称宗义是高派老生,可是他始终没有机会直接受业于高庆奎,他演的高派剧目完全是从唱片中学来的。1938年的一次宴会上,他曾与高庆奎相遇,席间宗义对倾慕已久的高庆奎表示极大的敬意,高对李也毫无掩饰地流露出爱才之情。宗义虽有拜高为师之心,但因高身体多病,此愿一直没有实现。

关于宗义的戏路宗派问题,戏曲大全,他曾对人说:“我不是完全学高派,是根据个人条件,博采众长,谁的唱做好,我就学谁。”他不拘各种髯口的戏,一律都学都唱。如《战太平》《奇冤报》宗谭富英,《甘露寺》《四进士》宗马连良,《白帝城》宗王又宸,《辕门斩子》摹刘鸿声,至于《逍遥津》、《斩黄袍》则摹高庆奎。到晚年他专攻高派。

#p#分页标题#e#

1940年宗义定居北京。以后,他带领剧团奔波济南、青岛、汉口、上海、南京、芜湖以及西安、天津等地演出,时已南北驰名。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田汉写了一个新京剧《琵琶行》,历史题材,具有针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现实意义。北京进步人士马彦祥等决定演出这个剧本,并想通过这个戏对京剧作一次改革性的尝试。马彦祥知道宗义对京剧改革有兴趣,便邀他参加排演《琵琶行》。这无异是掀起一个“新平剧运动”。

1950年1月,李宗义参加了实验京剧团。该团主要演员除宗义外,还有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吴素英,以及徐莲、严慧春、李忆兰、李洪春、赵炳啸、严韵春、马世英等。第一个戏演的是《江汉渔歌》,接着演出《三打祝家庄》《大名府》《兵符记》等。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他演的《兵符记》获大会颁发的个人表演二等奖。

1953年宗义参加抗美援朝慰问,赴朝鲜演出4个月。1955年秋宗义随中国艺术团出国,团长张致祥,副团长赵沨,其他演员有叶盛兰、杜近芳、张云溪、张春华、吴素英以及歌舞演员等,分别到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苏联等国家演出。后又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戏剧节,前后将近一年。

1956年末回国后,中国艺术团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增加了李少春、袁世海等,又赴南美的巴西、乌拉圭、阿根廷、智利四国演出4个月,团长是楚图南,副团长是赵沨。

1958年在中国京剧院新排了几个戏,有《蝴蝶杯》、《芦花计》《十三陵畅想曲》,并整理了保留剧目《斩黄袍》《辕门斩子》等。后来他从中国京剧院二团调到三团,又与李慧芳、张玉善合作排演了现代京剧《洪湖赤卫队》。

1960年中国京剧院为支援充实梅、程、尚、荀四大流派剧团,将中国京剧院三团交北京市作为梅剧团的基本力量。转年四个剧团联合演出,不久合并为北京市京剧二团,后改北京市京剧团。

十年动乱期间,宗义沉默了。他多年锤炼的精采动人的演唱,都被禁锢起来。他那倾注了多年心血,塑造不同类型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都被赶下舞台。

拨乱反正后古老的京剧又获新生。宗义的《斩黄袍》《逍遥津》《碰碑》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又在北京和其他城市演出。1979年初,北京市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合并建成北京京剧院,宗义和李万春、吴素秋等都是北京京剧院老一辈艺术家,除演出外还有传授青年演员技艺的任务。

李宗义靠刻苦自学终成全国驰名的京剧演员,是值得记叙的。他并非梨园出身,没坐过科班,初无名师指点,只凭个人默解,勤学苦练,朝夕钻研,模仿各派京剧演员之长,在演出时一丝不苟,尤其在特技方面必求完整。如《探母》之嘎调和吊毛,《奇冤报》之过桌,都能交代清楚。当他“下海”后,在演出身段台步上,虽是出身票友,并没有“羊毛气”,这在他的剧艺上,更是突出的一点。他能在京剧发祥地北京站住脚,并为京剧前辈所推重,诚属不易,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京剧艺术在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11月出版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京剧 » 自学成才的京剧演员李宗义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