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人的秦腔情结

渭南市华州区是八百里秦川上的一块风水宝地,有高山,有平原,有丘陵,有塬区,大河小河,溪流小湖……

这里有流传千年的秦腔家族迷胡戏和碗碗腔。五十年代华州皮影进京演出,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当总理得知碗碗腔起源于华州时,就建议叫作《华剧》。后因华话二字音韵接近,人们还是习惯称作皮影戏或者碗碗腔。

华州这块沃土上,文艺人才辈出。建国前剧作家王辅臣老先生在西安尚友社任编剧。解放后,老一代有下庙胡村农民剧作家孙秉灵,柳枝南关村民间艺人栗步才,自学成才的著名导演王世魁,《大将郭子仪》的编剧王世忠,板胡大师吉喆,著名演员王荣华和雷涛,后起之秀有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剧团二胡演奏员秦敏等等,还有不少活跃在县市以外的华州艺人。

著名摄影家张韬先生的专著详细介绍了皮影戏碗碗腔,这里就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年轻艺人柳枝彭村的杨存良,下庙姜田的姜建合,现在还活跃在皮影舞台上。

根植于华州民间的秦腔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皮影碗碗腔,以高塘塬区为最多,迷胡戏以田村,老官台,郭村为代表。遍布各地的自乐班是秦腔迷胡传承的最佳形式。境内有庙宇就有戏楼,华州人敬畏神灵,也热爱艺术。

自乐班,顾名思义,就是自娱自乐。秦腔爱好者自发组织,共同娱乐,文武场面,吹拉弹唱,行当齐全,各显其能,乐在其中。 自乐班在农闲时间展开,是戏迷学习戏曲的最佳场合。不少人才都是从自乐班里锻炼出来的。

本文就华州东北一隅,原石孟乡一一毕家公社一一毕家乡,今柳枝镇渭河南岸人民的秦腔情结做个回顾。

“福字老碗咥黏面,河滩地里唱乱弹!”这是老毕家人豪爽乐观的真实写照。五十年代初,秦腔爱好者们不满足于自乐班的小打小闹。他们想走上舞台,提袍甩袖,官帽翅一闪,吹胡子瞪眼,过一把演员瘾。于是,由琴师,王宿街的富家子弟周相乾老先生牵头,从西安请来了秦腔大师李正敏的真传弟子张朝选,组建秦家王宿北刘钟张四大自然村业余剧团。剧团初建伊始,报名者热情踊跃,盛况空前。

五零年至五三年是初创磨合期,五三年开始排演秦腔全本大戏。剧目罗列如下:

一、白蛇传

二、宝莲灯

三、刘红香

四,打金枝

五、铡美案

六,游西湖

七、游龟山

八,三世仇

九、蟠桃园

十,五典坡全本

十一、王文玉投亲

十二、李自成题材的本戏

十年间演出的折子戏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都是张朝选老先生从一九五零年开始呕心沥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十多年间,圆了很多戏曲爱好者的演员梦。他们终于可以粉墨登场,吹胡子瞪眼。有好几个形象俊美,身材适中,旦色清脆的男旦,都是敏腔传人张朝选的得意弟子,间接地传承了敏腔。他们的男旦表演,深得观众喜爱。除了老艺人柳家村柳桂林本身在西安学习敏腔以外,还有秦家村程全生,秦志旗,年长的秦国柱,柳家村乔林德,当红小生有北王村王文辉,钟张村任志英,弋家巷黄德胜,王宿街潘正午,李家前村胡宽五,南王村王家贞更是小生须生的后起之秀。

板胡琴师有王宿街张五省,老堡子张高军,北王村王增州,柳家村柳广正,王宿街孙登州等。

武场面有北刘家刘兴汉,河头村刘赶年兼为演员,任志英,程全生,秦志旗都是身兼演员。

业余剧团的导演是王宿街上刘鸿军老先生。他在兰州时就是有名的票友,身兼导演并登场表演,是一名难得的秦腔传人。张朝选先生作为敏腔的真传弟子,传承大师衣钵,将大师的艺术真谛表演得淋漓尽致。在敏腔代表作饰演的王宝钏,白素贞,和刘红香剧中《悲怨》一折的唱段真正做到了深入角色,凭着精湛的表演,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健在的戏迷朋友们都夸赞张朝选先生把大家都征服了。而这一带的父老乡亲不用去西安就可以看到敏腔的好戏,真乃是大饱眼福,领略了敏腔艺术的风采,这在当时就是最极致的艺术享受了。

当时东片的北拾彭村拾村,中部新店毕家孟村,西片秦家王宿钟张北刘各自组成业余剧团,三家业余剧团以张朝选老先生指导的西片人才最多,排练的本戏也最多。东部中部两家由于规模和人才相对较弱,始终没有排演出本戏来,还是以折子戏为主。

东片剧团有彭村的一位叫胜山的爱好者,在《激友》中表演得很有特色。中部剧团有毕家村的毕炳炎是西安尚友社的票友。工大花脸,扮相和苏育民十分相像,其水平在毕家地区首屈一指,有时也会和西片剧团合作演出。这三家剧团存在了十多年,其间共有一百多人参加,西片剧团人数最多,戏曲下载,有四十多人。

#p#分页标题#e#

业余者,毕竟是业余,除了骨干分子,并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来去自由。尽管如此,还是培养出了很多艺术人才,为以后各大队的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九六三年,文艺路线有变化,不准演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和牛鬼蛇神,所有业余剧团全部解散。

至此,红红火火的毕家地区业余剧团活动画了一个大句号。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农村人吃饱了,穿暖了,物质生活充裕,开始寻求精神食粮。不甘寂寞的秦腔爱好者行动起来了,各地自乐班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拾村大队自乐班,孟村毕家的毕孟自乐班,秦家王宿北刘的三星自乐班是毕家乡开革开放后的三大班社。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有分有合,不断优化,动态发展,锤炼出很多特色艺术人才。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建国前的戏剧舞台上清一色都是男性,旦角演员全是男旦。京剧的梅兰芳大师,秦腔的李正敏大师都是明证。五十年代中期,妇女翻了身,开始逐渐走上舞台。青年妇女踊跃参加自乐班,不论有无基础都热心参与,涌现出许多各有特色的女演员。戏剧界呈现出阴盛阳衰的奇特景观,这也成为一道靚丽的风景线。因此,有必要推出毕家地区秦腔界的群芳谱。

群芳谱魁首应推毕家村的刘凤玲女士,这是一对文艺夫妻,绝配搭档,近十年来一直活跃在二华一带红白喜事和各种活动的舞台上。刘凤玲有艺术天赋,悟性极高,戏剧歌曲,传统现代,舞台表演全面掌握,很有发展前途。李三女,是六十年代代后期在大队宣传队成长起来的文艺骨干,在秦家双人旱船社火表演中饰演撵船老太婆。她扮相逼真,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在《砍门槛》唱段表演中完全达到了忘我境界,声情并茂,如泣如诉,把苦命祥林嫂刻画得入木三分,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毕芳琴,自幼热爱艺术,在华县戏校接受过专业训练,艺术素养深厚,又有一口好嗓子,经常担纲主要角色。刘桂芬,声腔高昂,极有感染力。樊凤丽,和名家王玉琴声带相似,极具特色。如果有良好的文武场面和音响,只听唱腔不见人的话,人们还以为是在播放王玉琴老师的杨门女将哩!其相似程度可见一斑。王翠利,身材不高音调高,传统现代和歌曲,涉猎广泛。马淑琴,孙夏雀,秦巧云,这三位巾帼不让须眉,都是唱生角的最佳演员。笔者之所以要展示这幅群芳谱,主要是她们都能与时俱进,迅速接受新事物。

传统戏是基础,现代戏则能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艺术感染力。有时候那枝枝蔓蔓的慢板唱段曳曳落落十几分钟,能把观众引入昏昏欲睡的境地。

现代戏就大相径庭了,仅就垫板的八年前和砍门槛唱段开口一声如裂帛就十分震撼人心了。即便是洪湖赤卫队的唱段,也很受观众欢迎。

以上的旦角演员都是传统戏和现代戏的传承者,是同行中的姣姣者,热爱秦腔,热爱表演,因此,更希望她们在秦腔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华州人的秦腔情结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