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班社平乐社之演变史——奋进中的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

西出长安第一城,有一个享誉大西北的秦腔名社——平乐社,全称:陇东平乐学社。

民国一十九年(1930),国民党陇东陈珪璋部十三师参谋主任张本仁扣押了某京剧班的戏箱后,从陕西邀来高希中等演员创建于平凉,名曰平乐社。后张出任宁县县长,剧社由地方当局接管,交商务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剧社被整编为平乐社新生游艺队,随陇东绥靖司令杨子恒部赴豫,巡回演出了两年多时间,杭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平凉。

该社先后邀来陕西和省内各地的秦腔名家为主要演员:牛利民、高希中、刘易平、孟遏云(女)、王文鹏、傅荣启、杨保喜、李可易、刘全禄、王晓玲(女,九龄童)、张兴裕等演员,并邀平凉聚义社的沈和中、沈爱莲父女及汤秉中等人也加入了平乐社,充实了演员阵容。排演了西安易俗社等各社新编的《三滴血》、《双锦衣》、《韩宝英》、《家庭痛史》、《黄花岗》、《鸡大王》等新编剧目。很快风靡陕甘宁。

1946年牛利民和高希中将平乐社的部分演员带至兰州,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新光剧社,部分演员留平乐社。

1949年8月,平乐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凉军管会接管,易名平凉剧社。

1949年10月,由平凉地委宣传部、专署文卫组委托张鸣山联络流散艺人侯正清、王正林、任易民、刘治平等重组秦腔剧社更名新民联合社。

1951年元月,剧社废除了社长制,改由委员会集体领导,主任委员张鸣山。

1953年,联合社改为民营公助剧团,由专署文教科直接领导。

1955年春,新民联合社更名平凉专区新民剧团。同年7月参加甘肃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屈直哉编创的大型历史剧《李纲与宗泽》,袁兴民,高致秦、翟子宏、陈慧英等分获一、二、三等奖。新民剧团时期,共上演剧目一百余本。

1956年,平凉、庆阳合并为一个专区,原庆阳专区五四剧团并入新民剧团,改建为平凉专区新陇剧团。

1958年,招收了康建芳等十六名学员随团培训。同年,剧团邀请环县道情艺人耿灏贤等来团授艺,将陇东道情搬上了平凉舞台;是年年底,又携《守江阴》一剧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阎应元的扮演者王超民获表演一等奖。

1959年9月至11月,赴兰州参加甘肃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汇报演出,上演了自编大型眉户剧《群燕比翼》、陇东道情折子戏《描容上路》等。《描容上路》的主演安玉梅获表演奖。

1960年5月至6月,又以《杨八姐盗刀》一剧赴兰州参加全省第一届青年戏剧演员会演大会,获集体奖、导演奖、音乐奖及个人表演奖(安玉梅、段玉兰)。

1962年2月,该团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同年,平凉、庆阳又分为两个专区,新陇剧团部分演员同专区艺术学校戏剧班师生分归庆阳、在西峰组建了庆阳专区陇东秦剧团。

新陇剧团时期,共排演各种剧目48个,其中现代戏有《梁秋燕》《红色种子》《刘介梅》等30余本,占上演剧目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主要演员有袁兴民、王超民、陈慧英、高致秦、王应中、翟子宏、乔良平、候正清、房艺武、何福林、李兴寿、周振中、曹瑞成、窦富民、安玉梅、段玉兰、魏玉芳、钱云霞等。

1963年2月,平凉专、县剧团合编为一个总团(平凉专区秦剧团),分四个演出队,新陇剧团为一队,由总团团长孙进禄兼任一队队长。

1964年12月至1965年2月,又将四个队集中整编为平凉专区秦剧、陇剧两个团,秦剧团由张学智、何仲民负责;陇剧团由孙进禄、马怀印负责。

1966年3月,秦、陇两团又合并为一个团—平凉专区陇剧团,编制七十余人,其余人员被分成十二人建制的几个文工队,派往地区所属各县。

1968年,陇剧团并入平凉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1971年分出后,归入平凉地区文工团。

1974年又从文工团分出,更名为平凉地区秦剧团,团长袁相杰,不久尚纯歧任团长。

1963年到1976年的十多年间,平凉的戏剧团体分分合合,演职人员时进时出,流失大半,演出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历史剧禁演后的十年时间里,除各团(队)演出的一些小型歌舞节目外,陇(秦)剧团和京剧团(文工团)仅排演了《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等几个“样板戏”,剧团的正常业务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1977年,地区秦剧团上演了历史剧《小刀会》,率先打破了平凉地区历史剧停演的禁区。

1979年,该团在兰州上演了其代表剧目《杨门女将》,甘肃省电视台进行了全程录播。同年排演的创编剧目《蜜月风波》,获平凉地区庆国庆30周年文艺会演一等奖。

1985年排演的创编剧目《钟馗择婿》,获甘肃省戏剧调演三等奖。

1990年,又以排演的创编剧目《赵家父子》,斩获平凉地区第三届自编现代剧目汇演一等奖。

1994年,平凉地区秦剧团和平凉地区文工团合并为平凉地区秦腔剧团,团长叶复兴。这一时期,该团恢复了《杨门女将》《杨八姐盗刀》《谢瑶环》《周仁回府》《软玉屏》《翰墨缘》等保留剧目四十余本,新排了《湖阳春梦》《卓文君》《潘金莲》《钟馗择婿》等历史剧和《蜜月风波》等现代剧,杨治平、康建芳、闫怀智、何克诚、白俊杰、李世武、林蕊英、丁瑞兰、雷鸣慧、谭彩琴、杨建儒、李林、张青、麻小芹等中、青年演员成为剧团的中坚。

1994年后,秦剧团和文工团合并后和文训班学员的成长,为剧团增添了新的力量,剧团的演出趋于多样化。

1997年排演的创编剧目《山外风》,获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剧目、导演、音乐、表演等七项大奖,受到平凉地委、行署的表彰。

1998年,该团荣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甘肃省电视台“大戏台”栏目组专程来平,为该团排演的小品《一品雪》、小戏《县长借驴》和优秀青年演员演出的折子戏现场录像,在省台陆续播出。

2002年8月,撤地设市后,平凉地区秦剧团随之更名为平凉市秦剧团,这一时期由安华任团长。

2003年11月,该团排演的小品《一品雪》《郊外》《大山情》《山神爷的烦恼》分获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宣传周小戏小品调演综合一、二、三等奖。

2005年,安华调离后,由张耀轩任团长。

2006年创编排演的大型现代剧《好人米祥仁》,获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编剧、剧目、作曲、配器、服装、化妆六项二等奖和导演、主奏、伴奏、舞美、灯光、道具等多项三等奖,谷世劳、高维尔等五名演员获表演奖,取得全面丰收。

2007年,《好人米祥仁》在全省电力系统巡演。

2009年10月该团排演的创编剧目《荷屋梦》,又荣获甘肃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新创剧目调演剧目一等奖、编剧二等奖。

2011年12月,该团创作排演的无场次大型剧目《知心玫瑰》,获平凉市文化惠民工程暨元旦新创剧目展演综合一等奖。

2012年5月文化体制改革,平凉市秦剧团更名为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为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由杨永宏任董事长、总经理,慕世斌、周元灵、孙建敏任副经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张卫珍、张磊、吕玲、杨平、景丽娜、王红丽、苟菊艳、常双强、袁冬、董高峰、张盛斌、宫咪婷等。曾在陕西电视台“名师高徒”、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甘肃卫视“大戏台”等多次获得殊荣,得到专家评委及观众的高度认可。

现泾河艺术剧院主要领导:董事长、总经理慕世斌,副总经理、国家二级演员孙建敏,副总经理、国家二级演奏员周元灵,公司监事、国家二级演员何永东,工会主席、国家二级演奏员鱼军民,业务科长、国家二级演员张卫珍,业务科副科长、国家二级演员李斌,演员队队长、国家三级演员张磊等。

公司现有演职人员72人,其中二级演员和演奏员18人、三级演员和演奏员40多人,演出本戏40多本,折子戏80余折,每年完成送戏下乡进村演出200多场。

近年来,公司始终秉持“创新强院,精品立院,人才兴院,科学治院”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做服务人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号召,积极开展“文化惠民 千台大戏进乡(镇)巡回演出”和“假日剧场百姓舞台”系列文化活动,复排了大型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作为全市双节文化活动在平凉剧院成功上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创办“初心 使命”大舞台,编写巡演《回归》、《夜劝》、《善缘》、《问道》等原创现代小戏曲,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反应现实民生,新农村建设、扫黑除恶和脱贫攻坚等,让广大群众在情景的感受中,以礼动人,以文化人。大型现代眉户剧《米祥仁》、大型现代秦腔剧《荷屋梦》等部分剧(节)目曾在国家、省、市级各类调演比赛中获得奖励,为发展繁荣全市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期间,剧院演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院领导组织创排抗疫剧目多部,其中以大型抗疫题材现代剧《月照无眠》生动形象的反应出疫情防控下,人们客服困难、众志成城,打赢疫情歼灭战的决心和高尚情操。

2022年2月25日到3月3日,由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市泾河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演出的“喜迎党的二十大、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引进秦腔名家暨青年优秀演员专场”晚会,是平凉在文艺探索之路上的又一次文化追寻和艺术张扬。徐晓丹、张磊、常双强、苟菊艳、王洁、张卫珍等的精彩演绎,为剧院又博得一张靓丽的名片。平凉的新老票友共同见证了这场绽放华彩的戏曲盛宴。

从解放前的“平乐社”到新时代的“泾河艺术剧院”。92年的风云蜕变,泾水河畔,秦声秦韵,新时代的泾河艺术剧院以其人性化的管理,先进的舞台设备,强大的演员阵容,已成为享誉陕、甘、宁的优秀秦腔剧院。可喜可贺。泾河艺术剧院,加油!期待你的明天会更辉煌!平凉的戏曲事业蒸蒸日上!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秦腔班社平乐社之演变史——奋进中的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