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英粤剧作品研讨会在黄埔举行

秦中英粤剧作品研讨会在黄埔举行——粤剧名家齐聚一堂共话粤剧传承发展

10月18日,2019 黄埔·秦中英粤剧作品演出季及作品研讨会在黄埔举行。崔伟、倪惠英、欧凯明等来自粤港澳的戏曲艺术家、文艺评论家近50人出席研讨会,探讨了秦中英粤剧作品艺术成就及影响,为粤剧的传承发扬建言献策。

粤剧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土壤。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粤剧文化发展的重要指示,希望广大票友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粤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迎来最好的机遇。

本次研讨会由黄埔区委宣传部主办,广州粤剧院、黄埔区文联承办。多位粤剧名家在会上互动交流,为粤剧传承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牟治平致欢迎辞

“粤”传承,是为启后人

在当代粤剧编剧中,秦中英是承前启后的一位剧作家。这位在戏班泡大的“开戏师爷”出生于广州市黄埔区,毕生从事粤剧编剧,先后任南方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专职编剧,创作了近300部剧作,主要作品有《王大儒供状》《绣襦记》《朱弁回朝》《昭君公主》《白燕迎春》《豪门千金》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粤港澳三地当代名演员绝大多数人演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已成为一代粤剧艺术大师的经典戏宝。

“秦中英老师用他一生创作的成果和对粤剧艺术的奉献精神,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崔伟谈到,所谓学传统而能够形成新传统,指的就是秦中英老师,粤剧因为他的介入,而有了一些新的面貌、新的发展,甚至形成了今天人人都认同的新传统。

 

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发言

“‘以歌舞演故事’就是戏曲的本体吗?秦中英老师大胆地对前人的论断进行质疑,给了我们这些后学者很多启发。”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编剧、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新华谈到,戏曲作为叙事文学,讲故事当然重要,但通过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好一个或一群人物,这才是包括戏曲在内的叙事文学的本体。

“人物” 在秦中英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白燕迎春》中忍辱负重的沈洁, 《昭君公主》中深明大义的王昭君,《六祖慧能》中慧根禅性的六祖,《司徒美堂》中的爱国知识分子司徒美堂……秦中英笔下的人物极为丰富。他以一生的创作感受,大胆地质疑前人的定论,并且提出自己的独到之见,让后学者少走些弯路,少一些迷茫。

“粤剧创作是秦老最向往和最钟爱的一件事,希望更多的创作者能真正静下心来,像秦老一样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将粤剧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崔伟祝愿。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发言

“粤”创新,是为守民间意趣

秦中英写的剧本,老倌喜欢演,观众喜欢看。他作的粤曲,乐师赞曰“啱晒合尺(符合音律)”,戏曲网站,传唱者道“越唱越舒服”,座上客说“味道十足”。要知道,秦中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正是处于新旧两个时代的戏剧文化交替之中。是什么原因让他的作品广受欢迎?秘密无非创新与坚守。

粤剧作为岭南地区的传统艺术,是广府文化的集大成者,兼具艺术和文化的双重身份。作为一种舞台艺术,粤剧必须葆有不同时代应有的审美特征和辨识度,秦中英的作品恰恰绝大部分都具有这种特征。他着力对剧目改编或移植,实际也是一种对原作的推陈创新,力求在剧目翻新中达到人物的出新,作品的主题立意、思想内涵都与旧时代的传统戏有质的区别,同时不失粤剧传统剧目特有的地方民间意趣。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回忆起《豪门千金》的创作历程时感慨,“秦老是一个思想活跃,包容性很强的人,他通过与演员、导演不断地交流、碰撞,创新出一个个作品。”

秦中英常在创作中进行大胆全面的艺术探索。粤剧《豪门千金》就是由莎士比亚名作《威尼斯商人》改编的。据倪惠英介绍,《豪门千金》其实早在80年代初,便常以外国的形式进行表演,但穿着西服、礼服唱粤剧,与观众有距离感,反响很一般。于是她向秦中英提出了难题:我们能不能把莎士比亚中国化、广州化?这引起了秦中英的兴趣,于是他先后到澳门、黄埔港、南海神庙等地采风。

#p#分页标题#e#

改编后的《豪门千金》融入许多两地的文化地标如南海神庙等,使观众看来亲切,容易产生认同感。同时,除了考虑如何将西方社会的法治精神融合到中国的戏曲中,秦中英还把原著散文诗化的语言转换为富有广府方言特色的俚语、俗语,集合文言文和古体诗,使得整个剧目从语言上完成了本土化。在唱腔设计中,秦中英又把以梆黄为主的粤剧声腔和流行曲、“生圣人”(新曲)融于一炉,场景亦搬到广州和澳门,使得全剧富有中西交融的审美体验。

有学者认为,《豪门千金》的诞生,刷新了粤剧界改编莎剧的历史,也为在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增添了新的一页。

善“妥协”,是为度身定做好戏

编剧在许多人心目中是一份特别具有掌控力的工作,但秦中英则是在不停的“妥协”中完成自己的作品的。

“他每次为红线女写完一个剧本,红线女老师总会派发给高校不同的教授提意见。最初,秦中英为此十分生气,然而,秦中英毕竟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任何时候都应经得起别人的挑剔。”广州市红线女艺术中心书记练行村回忆。

从那时起,秦中英对历史、诗词古文、戏曲的学习就更加勤奋,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秦中英的戏善于让演员的技艺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知道,每个老倌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无可避免有其弱点,作为编剧就要为他们扬长避短创造条件,让他们的艺术最大限度地奉献给观众。

 

 

领导嘉宾与粤剧名家及秦中英的家属和弟子们为粤剧的传承发扬建言献策(排名不分先后)

国家一级导演陈少梅谈到,这样的故事也经常在秦中英与学生们编剧的过程中上演。秦中英常说,创作上的事,是不分前辈后辈的。秦中英晚年收了邓伟坚等几位活跃在剧坛的年轻学生。他从不端老师架子,和学生们一起编剧。“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这二十个字在秦中英心中深深扎根。

据悉,本次研讨会,罗铭恩、练行村、罗丽、陈少梅、龙莆尧、李新华等专家学者抒写了十余篇有关秦中英老师的纪念文章,或娓娓道出与秦中英老师的往事,或阐述秦中英老师对粤剧的传承,并将以此著作成一部《黄埔籍著名粤剧剧作家秦中英纪念文集》。

“不知道三百年后还有没有人在看粤剧,但三百年后肯定还有人在读文章。如果到了那个时候,还有人看到这本集子,还知道有一个叫秦中英的人写过一部部曾经在舞台上绽放华彩的粤剧剧本,那我们今天的所有辛劳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李新华表示。图丨钟雪英  陈水冰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粤剧 » 秦中英粤剧作品研讨会在黄埔举行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