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的艺术生涯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发

红线女大师是粤剧的一颗艺海明珠,集粤剧表演与研究于一身,终生为粤剧服务。本文主要从红线女在上世纪40年代至逝世前的艺术生涯出发,通过对其演艺生涯经历与艺术特征的展示,探索其对当下艺术工作者及青年人的启示。
 
 坚守初心

上世纪40年代左右的香港文艺界,出现大量演员影戏双栖的现象,演员早上在片场拍摄电影,晚上在剧场演出粤剧,跨戏曲与电影两个行业。在这种大气候下,红线女也不例外,更在其中如鱼得水。

这个时期,香港电影行业出现诸如“五日鲜”“七日鲜”“云吞面导演”等的专有名词,指那些从有想法到拍摄再到剪辑上演,戏曲网站,制作周期很短的电影,以及不负责任的电影导演,侧面反映香港该时期的电影行业生态。

王天林导演的专栏回忆:“由星期四决定那天起算,制片马上找演员,找现成剧本或通俗小说,找一个鬼才导演,找一班手脚快的工作人员,一天工夫便可办妥。大家聚在一起谈一谈,由导演说出一个大概的拍摄方式。星期六这部新戏便能开拍,一边拍一边写对白。有时候拿了一本小说就可以拍摄了,同时还要一边冲印剪接。拍到星期一(可能已经工作了三天三夜),拍摄部分全部完成,星期二做一天善后工作,连夜印拷贝,星期三正好是第七天。一个拷贝送到电影检查处去审查,其他拷贝送到各戏院准备放映”。从这段回忆中可以反映出,这段时期的香港电影出品粗制滥造者泛滥成灾,鲜有经典作品,从影片前期筹划到完成制作播出的过程缺乏艺术思考。由此可见,当时香港电影界艺术生态环境较差。而身在其中的红线女并不是没有感受到,她曾在自传中称早上拍戏、晚上演戏的生活虽然能够赚得大钱,艺术上的深度研究却是不够的。的确,身为戏曲演员,对场面表演的练习与打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当工作挤满了日程,演员便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物的刻画。

虽然日程紧,艺术环境相对较差,但红线女却没有放弃在粤剧艺术上的提升,她将在电影镜头前的表演艺术体验,融会贯通,形成自然化表演的艺术理念并应用至粤剧舞台上。红线女的粤剧表演风格是偏向自然表达的,她追求唱腔与人物性格的紧密贴切,不刻意复制传统戏曲的夸张化表演。

除了显而易见的外在表演风格,电影生涯对于红线女的帮助还在于似乎并不起眼的角色揣摩方法。

“他们的创作方法也与一般粤剧班社不同,这在当时来讲是奇特的,前卫的。红线女想:对日本生活不熟悉,如何演出日本歌妓蝴蝶夫人的风韵,日本子爵的气派?……四十五天的时间,他们走访了下层贫困的百姓,也拜访了士绅富豪之家,从他们穿和服的举止动作、走路步态,到如何坐在榻榻米上吃饭、交谈、饮茶,红线女都观察得很仔细。”
——摘自《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第30页
 
    红线女借鉴电影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的角色创造方法,融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兰芳表演体系的方法,用沉浸式的体验拉近演员与角色的距离,加深演员对人物的理解,以便于利用粤剧虚拟化、程式化表演进行更好的人物角色创造。

这是红线女在电影生涯中获得的艺术经验,并反哺于她的老本行——粤剧,促进粤剧流派表演发展。她从不同门类中获得知识后,转化为粤剧的推动力,这是她对于初心的坚守。

“红线女很想严肃认真地排一出粤剧,不管拍了多少部电影,也不管电影给了她多少物质与艺术的回报。说真的,她还是很喜欢电影的,是电影让她摆脱了贫困,是电影教会了她镜头前的表演,一种与粤剧艺术不同的表演。电影也是让她终生受用的一门艺术,电影打开了她的视野,让她不时地思考,思考电影与戏曲的不同,思考艺术与人生……但是她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粤剧情结,那是她的根,那里有她的爱,有她的师傅,有她尊敬的粤剧老前辈,有她的同行姐妹兄弟,还有她的观众——像她的妈妈一样爱着粤剧的阿婆阿婶。”
——摘自《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第27页

艺术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学习,而后通过个人的思考与总结转化为有助于艺术提升的启发性知识。这是红线女老师在影戏双栖生涯中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拘泥于门类的划分,功利性地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即“不是我专业内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是不必要的”。虽然,单个门类内的知识已然是博大精深,但可了解到的是,门类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从多样的知识中获得感悟,触类旁通,这也是另一种程度上的知识扩充。

电影与戏曲两门艺术造就了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红线女,而对初心的坚守是她艺术道路上的内在活力源泉。
 
 精进不休

#p#分页标题#e#

一个戏曲演员想要塑造好一个角色的先决条件就是熟练地掌握程式表演,如唱腔、身段等,需要在基础功架上驾轻就熟。红线女善于挖掘自身优点,扬长避短,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艺术的提高,有较为明确的艺术发展方向。

发掘自身优缺点并善于扬长避短,这是红线女的艺术生涯在发展方向上对后辈的启示。

面对自身短板,一般人会选择“补短板”,但这在艺术提高上是并非最佳选择。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补短板”的作用,但即使一名艺术工作者拼尽全力将“短板”补齐,顶多就是基础功力扎实;其次,在兼顾各方面提高的情况下,努力发挥优势,这是不可替代性及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

由于日程紧,红老师鲜有大量时间练习腰腿功夫,因此学习北派的高难度动作难以成为她的长处。也正如前文所述,她将拍摄电影中的自然化表演(动作难度系数降低)借鉴至粤剧表演中,但结合了戏曲的特点,没有失却戏曲的虚拟美,这实质上就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线女饰演的部分角色

红线女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声音高而不尖,各个音区的音色、音量平衡,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为红线女的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利用自己嗓音的优势,在唱腔设计上经常进行“大跳音程”,两个音符间跨越一个八度,这也让她的唱腔难以被一般人模仿。

“红线女的花腔漂亮好听,但她很‘吝啬’,并不以此独有的花腔取悦观众,而是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当用则用……她演唱的最大特点,是在她掌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能够应用丰富而多变的歌唱音色,在音乐上创造出不同的歌音风格。音调、色彩随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境遇而变化,美妙至极。”

——摘自《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第18-19页

既充分利用嗓音优势与自然化表演方式,又能兼顾身段与唱腔二者的独特性,这是红老师的过人之处,也是其艺术探索的体现。
 
细致匠心

红线女一生塑造了诸多女性角色,如王昭君、朱帘秀、翠莲、李香君等。她针对每一个角色的人物形象特点,专门设计具有人物特色的唱腔,以此在“声”之上更好地呈现人物。在《搜书院》之“柴房自叹”中,【南音】——“情惨惨,泪涓涓,钢刀绳索逼我死在眼前。我似地狱游魂……”,区别于一般哀怨哭诉的普遍风格,形成高亢激昂的特征,表现翠莲不甘作“羊羔”的抗争精神,【南音】的旋律是“苦”,激昂的风格特征则是“苦”情境下的悲愤与控诉。

除了对唱腔的特别处理,文本的修正再创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粤曲《荔枝颂》在还未流传前,其定位是一位乡村小姑娘的兜售之词,曲名为《卖荔枝》,但红线女大师在吟唱时发现,曲词背后的革命性与首句“卖荔枝”风格不符,因此红线女将首句的“卖”字去除,仅使用“荔枝”二字作为首句,激昂的首句拖腔把对荔枝的兜售演变为对荔枝的赞颂,前后风格相统一,歌颂了荔枝的品格。如此一改,《荔枝颂》的文本水平便提高了一度,更有利于演员利用音乐唱腔对其进行再度创作。

在角色创造的方法上,1952年,红线女为揣摩蝴蝶夫人一角,耗资数万元,与真善美剧团一行人员访日进行沉浸式了解与体验。

“此次日本之行,红线女耗资数万元。一向节俭的她为了排一部好戏,真是可谓一掷千金了,只要力所能及她都十分豪爽,有一股须眉之气!由此,我们感受到的是红线女对艺术的执着。她对粤剧的挚爱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落到实处,她拿出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用自己辛勤汗水换来的真金白银!”

——摘自《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第30页

耗费大量资金与时间进行的前期工作在外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创造性对于艺术工作者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是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要素。而对于创造性,首先是要对这份工作、作品有着由衷的热爱与创造的动力,其次是要用心、用功、用情体会揣摩。特别是艺术行业,需要工作者有温度、有情感地参加到工作当中去,这是以情动人的前提,最后还要耐心地理性分析感性事物,用自己独到的能力进行创造。
 
 与时俱进

#p#分页标题#e#

红线女在晚年并没有选择退休享受天伦之乐,而是选择扎根粤剧文化基地,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粤剧研究与推广工作,发挥余热。她积极博取其他戏曲剧种精华,横向比较与借鉴,亲自参与改编、演出改自昆曲《思凡》的粤剧版《思凡》,将昆曲的牌子与粤剧的梆黄相结合,将一位小尼姑的思凡演绎得活灵活现,而且是一个带着“粤味”的小尼姑。

2004年,红线女亲自参与编、导、配音的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上映,这是她八十多岁高龄仍在进行创新的体现。

“1998年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红线女和一批年轻人进入了红派、红腔的研究阶段,回顾总结红派红腔的诞生成长历程,探讨它的内涵与外延,把一个流派提升到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和创新精神等理论的高度认识。‘红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红派的诞生,带着红线女精神,带着新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也为流派艺术注入了新的内涵。”

——摘自《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第89页
 
    综上种种,红线女大师在晚年的粤剧研究与推广工作中格外注意创新和与时俱进,而这也是作为艺术从业者需要秉承的重要理念。我们需要创造符合时代群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创造上也要留下时代烙印。

家国情怀

通过新编粤剧《红的归来》,可以简单窥见红线女回归大陆在艺术上的原因,与艺术环境有关,也有机遇等各方面因素,不再赘述。红线女回归大陆,作为重要统战对象,鼓舞人心。关于艺术创造,创编《关汉卿》《山乡风云》等一系列粤剧,满足党政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相契合,紧贴人心。

与领导打交道,她有一份从容与勇敢。根据南方日报2013年12月9日报道,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收到台下广东女代表邝健廉传来的纸条,上面写着“请邓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红线女既然做了人民代表,就履行监督职责,因此现今依旧言——“更要学一点红线女”(详见东方网2014年1月7日)。
 
    “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红线女是从国破家亡的磨难、政治运动的冲击等艰苦环境中闯过来的,是深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而成长起来的人民艺术家。她以艺术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为源泉、以育人为己任,她从群众中来,饱含属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精神与坚毅精神品格;她为群众发声,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毛泽东给红线女的信的一部分内容

作为粤剧大家,红线女在艺术创造上为后辈提供经验借鉴,是粤剧界艺术流派的一朵奇葩,所创造的价值难以一文概述之。作为文艺工作者,她是艺术界的典范,值得艺术从业者学习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同时,红线女的精神亦十分值得当代青年一代了解并从中汲取养分,以其为榜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粤剧 » 红线女的艺术生涯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发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