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芳华 周信芳《义责王魁》1959年

创编古代戏。周信芳、吕仲参考上海人民评弹团的《义责》改编演出,编剧吕仲,周信芳导演并饰王中,黄正勤、齐英才饰王魁,孙正阳饰张千。1959年3月15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该剧紧紧围绕“义责”主题,同时介绍了未出场人物敫桂英,使观众同情她的悲惨遭遇而深恶王魁负义。周信芳的表演准确地塑造了一个善良、正义、不畏权贵的劳动者的形象。以唱念为主,发挥“唱了又说,说了又唱”的特点。王中痛责王魁决心离他而去时,一边唱【散板】,一边和着唱腔节奏解带、脱衣、卸帽,利落优美地一气呵成,表现他愤怒与义无反顾的情绪。脱去外衣后的服装色彩也作了精心设计,使人物焕发出清新、明净的光彩,符合唱词所规定的“苍松翠柏、傲骨崚嶒”的形象。该剧为周信芳保留剧目之一。

京剧《义责王魁》剧情简介:王魁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受到宰相韩均赏识,央人作媒选为女婿。王魁利禄心重,竟答应了韩相的婿事,并不念前情,悍然修书休了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贤良妻子敫桂英。忠诚老实而又具有正义感的老仆王中,非常反对王魁这种忘恩负义行为,便和王魁展开了激烈的说理斗争,企图挽回这个局面,无奈王魁执意不听,使王中万分慨愤,毅然离开了王魁的状元府。

 

《义责王魁》周信芳饰王中 黄正勤饰王魁

二道幕开启,王中一步跨进书房的时候,王魁正手执书卷(这时王魁官服已脱去换上了“红帔”)缓步从下场门上,两人无意中一个照面——“对眼光”。王魁见王中满面气愤,神色有异,自己心中怀着鬼胎,不禁一愣,这时王中也怒目注视着王魁,两人相对无语。一个“转场”,将王魁逼到上场门一边的椅子前面,王魁开始用和缓的声调来问王中,“老人家,为何这样慌张?”王中强作镇定,压住了怒气用试探的口吻来呈上这张红帖,在问答的时候还用眼光仔细地查看对方的神色。直到王魁发出嘻嘻嘻的笑声,赧然承认自己就是新姑老爷以后,王中才蕴着一腔怒气集中在“原来就是你”的“你”字上面,接下来唱着从上一场带下的一句下句:“你忘了敫桂英当年相救,亲奉汤药,钗环典尽,戏曲大全,深夜伴读的恩情三年。”因为这一句是指责王魁忘恩负义的开始,必须在唱句和唱法上采用比较突出的句子。我开始在创造这一句唱腔时,意图将它全部用唱,后来觉得一气呵成不但比较吃力而且在感情上也很平淡,最后才决定用半唱半念的办法,而且在每到念完四个字以后,加上一锣,效果就更加强烈了。在唱的开始时,王中的手指就指着王魁,及至唱到最后“恩情三年”的长腔完毕时,他的手指几乎指到王魁的面部,使王魁怀着内疚的情绪,赧然坐到椅子上去,一时低头无语。

我在阅读剧本时,就联想到王中服装问题,因为根据戏的要求,必须当场脱帽、卸衣。王中的穿戴外面是罗帽、黑褶子、大带;里面是白发绺,短褶子、腰包、小大带(没有小大带,可以用绸带代用)。一般习惯,罗帽后面有带子扎紧,但这出戏里为了要脱去帽子不允许扎紧,解扣又浪费时间,经过了一番思索,改用了宽紧带,这样,既可防范帽子脱落,又可以便于卸脱。外面的黑褶子戴上后,因为里面还有衣服和带子,穿上了就很难平整,我就先缚上一条小带子,然后再缚大带,大带扣好以后,再将小带子抽掉,用这样方法处理,外面的衣服就很平整了。

至于解带、脱衣、卸帽的动作,最初我准备用“阴锣”配合,但这样做,动作既不美观,节奏性也不强烈,表演时可能冲淡了舞台上的紧张气氛,最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采用了目前的脱衣方法。

这个方法是:一记锣以后,唱“急忙解下丝鸾带”(边唱边解)时,解下了身上的大带,再一锣将大带放在面前地下;“这奴才的衣服脱下身”一句唱完后,在场面打大锣“凤点头”声中,必须限时完成脱帽、解衣、卸衣几个动作。最好,一、不要拖泥带水(因为前面有胡子,脑后还有两条黄绸带很可能将衣服缠住);二、必须赶上锣鼓节奏;三、还须照顾到表演上的美观。这一个舞蹈动作,说难不难,说容易却也不容易,只要有一点武生基础,就可以完成任务。讲到“脱帽”,我是从传统戏《剑锋山》抓帽子、甩胡子的动作变化而形成的;脱衣,是从“天霸拜山”中吸收来的。通过这一个小小脱衣、抓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戏曲演员平时必须重视技术,多学一些技术,尽管目前用它不着,一旦遇到了新戏排练,只要多想一想,就可以从传统宝库中创造出一套新的表演艺术。这就叫做“闲时备,急时用”,特别是戏曲里的青年演员同志们希望注意到这一点。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京剧 » 上京芳华 周信芳《义责王魁》1959年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