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张垣剧坛的梨园世家——简介刘德荣及其子孙们

蜚声张垣剧坛的梨园世家——简介刘德荣及其子孙们

素有“晋剧第二故乡”之称的塞外山城张家口,有户蜚声剧坛的梨园世家—刘德荣及其子孙们。自清末至今,时有百年,几代传人,不乏名伶,其中“三山一婵,’(刘明山、刘宝山、刘玉山和刘玉婵),从艺在张,名噪京包沿线。由于他们对戏曲艺术执着追求,不畏坎坷,把毕生精力付之山城。同仁提及,无不交口称赞。

刘德荣,艺名“云遮月”,山西省忻县忻口镇人,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9岁时与兄长刘德堂赴五台豆村学艺,为山西北路梆子演员。曾与“二毛旦”卢凤桐共得“一枝梅”孙竹庵传授。光绪十七年到张家口,在大兴园搭闹儿红(山西蒲州人)班,与渭南黑等配戏。同善长武戏的“飞蛾”王天恩和“小昌黑”谢天宝相处甚厚,并结八拜之交。所演《双官诰》、《算粮登殿》等戏闻名于山西、直隶一带。人传,一次演《九件衣》时,有位老年观众见公堂对质巧云自刨一节,突然惊厥窒息,众人赞其演出真切感人之余,戏谈“这哪是云遮月?简直成了要命旦!”之后其另一艺名“要命旦”,不胫而走。当时流传的“云遮月”和“要命旦”的轶闻趣话,都是刘德荣一人。光绪十八年,适值徽班与梆子在京城竞技,他应邀赴京,在广德楼与“元元红”郭宝臣、天明亮等合演,曾被召进宫廷献艺,所演《双官诰》、《东宫扫雪》得慈禧欢欣,获御赐女蟒、凤冠和古董。自此红极一时,成为山西北路梆子的佼佼者。

刘德荣膝下有四子,除三子金山外,其余皆自幼喜好戏曲,在父辈指点下,练功、学唱。1910年2月,名抪雁北、绥包的弓富魁,在原平城内搭台,请戏班给其父唱祝寿戏.刘德荣偕子同去,演《桑园会》时,刘德荣饰母亲,长子明山饰秋胡妻,次子宝山饰秋胡,老少两辈,虽有年龄差异,但演得严丝合缝,珠联璧合,不久,“爷仨一台戏,名将伴虎子”,在当地传为佳话。尽管刘德荣名噪三晋、京张,然而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一般的“戏子”。由于家中人口多、负担重,在为生活的颠沛流离中,忧劳成疾,年刚满44岁,即于1913年3月离开人世。弥留之际,仍不忘艺,在发妻面前再三叮嘱:让孩子们到张家口,投在他生前结识的好友,继续从艺。

刘德荣逝世后,重担落在长子刘明山肩上。1913年10月,戏曲网站,同二弟宝山不畏长途艰险来到张家口。

刘明山(艺名“五月鲜”),光绪二十三年生(1897年),自幼得父口传心授,学会《东宫扫雪》、《贺后骂殿》、《三娘教子》、《韩琪杀庙》、《桑园会》等戏。在张家口先在小兴园搭班,不久被长胜班王天恩(艺名“飞蛾,)接去,并正式收为子。自此,原学山西北路梆子的兄弟俩,不得不“吱扭”改学山西中路梆子。

长胜班通常是“夏转营子,冬住园馆”,曾在郊区和宣化、蔚县、阳原和晋北、大同等地巡演,班中名伶较多,明山得益非浅。“二毛且”卢凤桐曾授其《三上轿》、《牧羊圈》、《忠保国》等戏,“二庆旦”教其《忠保国》李艳妃的表演技巧和《火焰驹》中黄桂英的唱腔。加上与“豺狗生”、“月亮黑”、“玉石娃娃”、李子健、“毛毛旦”等配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技艺日渐成熟。他演的《三娘教子》、《二堂舍子》、《张公赶子》,唱腔清丽委婉,作派传神,他的特技“换机头”动作细腻,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在晋剧界独树一帜。有人赞其“四功纯真,五法兼精”、“看了五月鲜,一辈子开了眼”。

明山年轻成名,得誉不骄,深受同行敬重。1919年始在班中负众多名伶合演中,戏路渐宽。1926年同李子健、“水上漂”(王玉山)反串《斩子》中的八千岁、《坐楼杀惜》中的宋江,在包头轰动一时。之后,在辗转各地时,或搭班,或与人承班,边演、边学,造诣日深,再加善于为人处事,对长者尊,对同辈敬,对晚辈厚,在戏剧界名望较重。人们称赞他:

其一,演戏认真,注重分寸。饰主角,不单纯卖拍自己,不突出个人;演配角,甘当绿叶扶红花,不争戏,不夺戏。

其二,承班时待人以诚,按天恩师傅“大家饱,我也饱,大家不饱,我怎饱”为戏班奔波,从不难为演员。解放前,演员时有遭受欺压、凌辱的危险,为防不测,不得不从多方面通融、应酬。因此在戏剧界结成许多至近好友。

其三,进入花甲之年,登台渐少,为培养青年演员尽心尽力。凡求教者,登门不拒,应邀必到。五十年代初,同王玉山(水上漂)、邓有山、刘宝山、范军山在固阳共办“五山剧校”,在张家口积极辅导戏校学员,地区青年晋剧团青衣演员张桂英在《蝴蝶杯》中饰田夫人,就是由明山第一个教授的。其辅导过的演员难以计数,普遍反映:刘老师教戏耐心,排戏认真,示范动作细腻、逼真。

#p#分页标题#e#

其四,明山自踏人张家口之后,舞台生涯七十多载,深知戏曲的兴衰。岁人古稀,将其亲身经历和所闻所的戏剧衍变,班社、伶人的生平、造诣以及轶闻、趣事等,均无保留地提供给晋、冀和内蒙的史志工作者。其中经搜集人整理发表的就有清末民初和民国年间张垣的梨园状况,晋剧名伶李子健、豺狗生、水上漂、刘宝山等,再加上散见于其它文章涉及到的有关班社、伶人、剧场、剧目、演戏习俗、班规等,对研究华北特别是张家口的戏剧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6,年近90不幸故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演员骤然离去,后人曾隆重祭莫,深表怀念。

比刘明山小6岁的刘宝山,排行在二,光绪廿九年(1903)二月日生于原籍。孩提时即“哪依呀哈”地学唱,有一次突然唱出一句“仁贵摧马离西凉”,引起父亲刘德荣的注意。这是须生介板唱腔,虽稚气较浓,却音准调正,认为老二是块好坯子。日后有意教他练功习唱。不出所料,约两年即学会《杀庙》、《骂殿》、《桑园会》。他8岁时,在原平登台试演《杀庙》,出场便获“满堂彩”,以后则“大彩”、“小彩”不断。1913年随兄到张家口后,在长胜班拜王天恩为师,并得“老十二红”之子高宏魁、“十一红”陈宝林的传授,加上与“小二宝”同台演出,戏路越来越宽,在《子胥逃国》、《崇祯显圣》、《天水关》、《困雪山》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19岁时,从张到晋,经人介绍在祁县拜“老十二红”为师,挣钱带学艺,历时两年,在《失空斩》、《李太白醉写蛮书》、《芦花计》中饰演的孔明、李太白、闵德仁等扮相俊俏,端庄大方,加上天赋的一副好噪,在府南各县曾与“老十三红”、“大刀红”齐名,被誉为“小十二红”。以后,随着在三晋、绥包、张宣等地演出,技艺日深,户望愈高,群众中流传着“太原的丁果仙、张垣的刘宝山,是晋剧两大胡子生”的说法。

宝山得此殊荣,主要是本身有深厚的造诣。唱大板乱弹,韵味醇厚、囊口过瘾;嗓音功力,高低能就,宽细自如;表演身段,潇洒脱俗,轻盈健美;戏中做派,细腻逼真,干净利落。值得称道的是:善于博采众长,刻意求新。年轻时,针对字音不正,韵味不纯之弊,在唱念上苦心磨练,并选择《搜县》、《骂殿》里两段念白,矫正“方言犯韵”、“尖团不分”,从而达到字正、音清、韵纯、腔园。在《斩子》、《哭灵》等大板乱弹中,使观众听得字字入耳,句句生情,感到“解气”。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又从其它剧种汲取营养。1924年在宣化兴华茶园给河北梆子演员陈俊桃、陈艳桃配戏时,把河北梆子唱腔融于晋剧唱腔中。1935年又专程去北京向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学习《甘露寺》中的表演艺术。1946年后,袁世海、张君秋曾先后到张演出,宝山登门拜访,寻师问道。因此,其饰演的剧中人如孔明、杨六郎、田云山、赵德芳、杨继业等,栩栩如生,性格各异。尤其他用“二音子”处理花腔,为当时晋剧生角中所少见。

宝山六十多年的舞台实践,其学习、探索和创造精神,为晋剧唱、念、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其艺术成果,是留给我们继承和借鉴的宝贵艺术遗产。

“十年浩劫”中,宝山未能幸免,1976年逝世于张家口,终年74岁。1982年12月,予以反昭雪。

排行第三的刘金山,因双眼近视,在戏班从事过另活,年仅三十出头,便夭折于包头。

刘德荣四子刘玉山,艺名“六月鲜”,生于1911年2月,是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幼年受家庭影响,对戏中各类行当都有悟性,曾拜山西汾阳刘尔祥为师,工旦行,1918年随母到张家口,因舞台坤角济济,改工小生。1938年在山西忻县紫雁村,同长兄刘明山等合演《六月雪》,明山饰蔡婆、玉山饰窦娥、“太平红”饰窦天章。被著名演员“水上漂”王玉山看后,交口称赞,对玉山印象颇深,后来到张家口时合作演出了《西厢记》,玉山饰张生,“水上漂”饰红娘、王巧云饰莺莺,三人同台各显风彩,配合相得益彰,曾轰动山城。玉山从艺同两位兄长一样,足迹踏遍三晋、绥包和张家口城乡,与人相处谦虚谨慎,对同行不争名、不夺利,对分配的角色,主次均担,认真演出。其演《凤仪亭》中的吕布、《回荆州》中的赵云、《别母》中的石恩《辛安驿》中的彩旦和《斩子》中的穆桂英,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他在张垣期间,曾多次接触兄弟剧种的知名演员,如河北梆子的筱香水、京剧的白俊英、评剧的赵丽蓉等。当剧坛出现“风搅雪”的局面时,与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献艺。

#p#分页标题#e#

由于多年的舞台实践,戏路愈宽,“肚中装戏”较多。建国后,演出之余,为培养青年演员尽心尽力。现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和原市晋剧团的艺术骨干,有少得其真传和辅导。

1966年曾遭批斗,转业到影院工作。现已退休,虽处晚年,仍为培养后代奉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荏苒,斗转星移,沿到刘氏三代,除宝山憾无后嗣,其他兄弟的儿女仍续承艺业。刘明山之女刘玉婵,主工青衣,自1948年年底起,一直是市晋剧团主演,女婿王嶙,曾与玉婵同团从事编导,整理改编过许多剧目。刘金山之子刘喜旺,毕业于张家口戏校,是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演员。刘玉山之女刘俊兰,工刀马旦,曾是市晋剧一、二团演员;女婿马西兰,早年在西北剧校学习,后到市晋剧团。其中出类拔萃者当属刘玉婵。

玉婵1928年出生,彼时父辈早已各振剧坛,对其要求严格。自7岁起,清晨喊噪,夜背戏文,白日要按口传心授的戏路走几遍。仅几年功夫,先后学会《二度梅》、《金水桥》、《走雪山》等剧目的青衣戏。当其父随班演出时,有意派她扮演娃娃旦、丫环或一些小角色,以熟悉舞台环境,积累实践经验。1944年在柴沟堡演《打金枝》、《游龟山》等戏,崭露头角。1945年渐桃大梁,曾与筱桂桃、刘宝山、吉凤贞、郭凤英等同台演出。此时,在张家口已小有名气,但她并未为观众的喝彩声所陶醉,仍孜孜不倦地从多方面充实自己。一次见蒲剧演员王元恺在《藏舟》中的云步、碎步和走花梆子有独到之处,深受启发。见筱桂桃在《白蛇传》(合钵)一节的转身、卧鱼、纹柱动作中伴甩发的绝技,自感艺无止境,在唱念做上继续下功夫,经过父亲和两位伯伯的指点,着重刻划人物,所演《女写状》、《凤仪亭》、《富贵图》、《龙凤呈祥》,不落俗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她扎根于张家口市晋剧团,这时年已二十出头,正是从事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她积极学习文化,参加戏改,下乡下厂,并排演配合中心工作的小节目。在主演的剧目中,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于一身,只新编历史剧就有《绿判官》、《仙锅记》、《复郢都》、《蝶双飞》、《万福宝衣》、《春香传》、《铡赵王》、《文成公主》、《貂婵》、《审子辨奸》等近30出。1960年后,投人现代戏的排演,在《朝阳沟》、《夺印》、《黛诺》、《山乡风云》、《江姐》、《丰收之后》、《南方烈火》、《糊涂爹粮》等戏中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

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逐渐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青衣行当中,有独到之处。其唱功,音色优美,高低自如,腔园字正,委婉清脆;念白平展舒畅,疾徐有致,起伏自然,句句声情;做工上,善以细腻手眼身步并借助服装道具,展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因此,所刻画的人物,往往引起观众的共鸣。饰《六月雪》中的窦娥,常常摧人泪下;饰《蝴蝶杯》中的胡凤莲勾起观众同情;饰演江姐,引人缅怀先烈,珍惜胜利成果,演《糊涂爹娘》戒人切莫过于溺爱孩子。五十年代玉婵同王桂兰合演《蝶双飞》,观众通过梁山伯、祝英台的悲惨结局,激起对封建礼教的痛恨。此戏连演不衰,达300多场,其中《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的唱段,似当今的流行歌曲,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1954年在新编神话剧《万福宝衣》中饰春姑,荣获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一等奖。1959年饰《铡赵王》剧中的包夫人,赴京津演出时,受到田汉等专家的好评。

十年动乱中,玉婵遭到批斗,并被下放到针织厂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重返舞台。其从艺业迹已被编人《中国戏剧家辞典》。

刘玉婵在戏曲舞台上的精湛技艺和对晋剧事业的奉献,张家口人有目共睹。被选为张家口市政一协常委,1980年曾出席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并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省分会常务理事。

现在虽已退休,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应聘到专业和业余剧团从事戏曲艺术辅导,为晋剧事业继续发挥余热.

刘氏三代可谓对山西梆子建树甚多,功绩卓著,在张家口的戏剧史上谱写出光辉的篇章。(1993年2月4日)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晋剧 » 蜚声张垣剧坛的梨园世家——简介刘德荣及其子孙们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