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晋剧团历史沿革

榆次区晋剧团在山西建团是最早的一个文艺老团体,不仅历史丰厚,也有着光荣的历史。1959年榆次市晋剧团是山西省唯一响应文化部号召支援新疆建设的一个,支边达3年之久,为晋剧的传承、光大,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团近70年,造就了大批的晋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山西晋剧人才的沃土。

回顾往昔,从1948年7月19日,榆次解放的第三天,成立了榆次县新生晋剧团,一直肩负着当地党的政治宣传,肩负着榆次40万人口的精神文明生活。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历程艰辛,但榆次晋剧团始终与党站在一边,听从党的分配,听从党的指挥,坚定不移地做党的喉舌,做党的红色宣传员,坚持文艺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如今山西各县剧团日渐失微,所剩无几,榆次区晋剧团在区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仍活跃在三晋大地、以及晋剧的第二故乡,内蒙、河北一代。

榆次区晋剧团的前身“德盛园”,榆次当地人习称西戏园,是由南关村富豪王金科(晋剧皇后王爱爱的爷爷)大约在民国二十一(1932)年这个阶段承起了大众剧团。大众剧团从入住德盛园之后,很少再下乡演出,大众剧团这个团名,渐渐地被人遗忘。榆次解放后的第三天(1948年7月21日),德盛园王金科的文艺团体,被政府统一收编,改称榆次县新生晋剧团。不同时期在过德盛园戏班的红、黑、生、旦、丑演职员有:

孙竹林(丁果仙的师傅)、丁果仙(原名叫丁步云、称盖天红。丁果仙焉何丁步云改为丁果仙?因有一个盖天红王步云,因此改了名字。丁果仙在西戏园演出时间不长,只演了三四天便离开了西戏园。据说丁果仙上午去老城闲逛,因口渴在瓜摊上吃了几瓣西瓜,到晚上开戏唱《打金枝》却嗓哑音暗,无论如何出不来音。不知其因的榆次人不买账,只以为丁果仙架子大不卖力,糊弄榆次人,把丁果仙给怼走了,据说西瓜皮都扔上了戏台。

盖天红,山西晋剧界有四个:丁果仙、王步云,李景云、王永年也称盖天红,因为他继承了王步云的唱法。小盖天红,刘子华(平定县茧石村人))、王永年(三百儿,原名叫“三柏儿”,母亲取名长寿之意。)、王应锦(万盏灯)、丁艳香、宋茂林(眉毛丑)、高文翰(说书红)、王增山、拉面红、李兰英、李兰亭、董小楼、董翠珍、董金珍(一根筋)、丁玉英(小电灯)、李玉环(须生)、孟珍卿(三儿生)、郑雅楼(小三儿生、小名圪针只)、鹿儿红、二八黑、四锁(小二八黑,二八黑的小舅子)、南路生、李兰英、海生子、十全子、牛桂英、郭兰英、郭凤英、冀兰香、冀美莲、田秀英、程玲仙、程玉英、吴巧英、刘桂英、刘俊英、刘仙玲、高瑞云、梁小云、大牛牛、二牛牛、杨贵仙、佟绛仙、吉凤珍、陈秀珍、阎翠红、夜光旦、夜壶丑、花艳君、盖林、林林、二林林、筱桂桃、筱桂花、筱金仙、筱桂君、王玉莲、明亮生、马月琴、马福仙(十七生)、 老二百五、大二百五(净)、小二百五(净)、孙福娥、刘芝兰、罗芝魁、刘改英、灵石旦、福义丑、李福元、根福丑、二假蛮、晋阳丑、张庆黑、马村黑、张庆黑、郑永春、王淑珍、筱金仙、筱桂卿、九百儿、时双巧、吉宽生、周斌武、拉面红(须生)、虾米红(郭成元)、骆驼红(高三货)、灌肠红、十四红、排场红、炒面红、贾二娃(旦)、蒲州生(生)、小保成(丑)福义丑、乔国瑞(狮子黑)、吃瓜黑、牛头黑、任村黑、五安黑、小二八黑、七百黑、大花脸一声雷、二花脸虎儿、王增福(郭村黑)、子都生、盖蒲州(旦)玉香(花旦)、田老旦、白桂英(小生)、罗有铭(八百黑)、任玉珍(十三旦)、任玉玲(生)、吉凤珍(青衣旦)、刘仙玲(小旦)、刘俊英(青衣旦)、什贴旦、福娥儿(周瑜生)、灵石旦、小二捣蛋(须生)、三捣蛋(刀马旦)、高瑞云、王淑珍(大崩头)、王少楼(武生)刘少珍(武生)、刘芝兰、刘根戌(琴师)、六毛儿(琴师)田九云(琴师)郭三庆、王爱爱、郭春德、疤四会(带工老师)、刘柱(琴师)、秦亮(琴师)、刘根戌(琴师)、常国楫(琴师)、药三货(琴师)高瑞霖(鼓师)、等。

演出的剧目有:

《火烧连营寨》、《战宛城》、《长坂坡》、《定岗》、《七堂庙》、《八堂庙》、《算粮》、《白草山》、《走雪山》、《三滴血》、《鲨鱼珠海》、《写状》、《蝴蝶杯》、《下河东》、《打金枝》、《七件衣》、《八件衣》、《九件衣》、《佘塘关》、《舍饭》、《凤仪亭》、《断桥》、《教子》、《祭江》、《狐狸缘》、《赠剑》、《卷席筒》、《翠屏山》、《双锁山》、《七星庙》、《拾玉镯》、《五雷阵》、《狐狸仙》、《梅绛亵》、《白水滩》、《回龙图》、《莲花庵》《取成都》、《取樊城》、《杀府》、《北天门》、《斩子》、《芦花》、《杨家将》《碧  

#p#分页标题#e#

游宫》、《雁塔寺》、《葫芦峪》、《乾坤带》、《日月图》、《牧虎关》、《忠孝义》、《梵王宫》、《芦花河》、《黄河阵》、《富贵图》、《忠报国》、《杀院》、《回龙阁》、《南天门》、《表功》、《戏叔》、《八蜡庙》、《宁武关》、《玉虎坠》、《串龙珠》、《反徐州》、《四进士》、《鸡架山》、《连营寨》、《未央宫》、《搜杯》、《卧虎岭》、《铡阁老》、《破洪州》、《英杰烈》、《玉虎岭》、《回荆州》、《西厢记》、《游西湖》、《忠义学》、《斩黄袍》、《归宗图》、《大报仇》、《白兔记》、《一捧雪》、《九江口》、《打渔杀家》、《哭灵堂》、《玉堂春》、《五女兴唐》、《炮烙柱》、《百花亭》、《十万金》、《鲛绡帕》、《永寿庵》、《坐楼杀惜》、《武家坡》、《穆桂英》、《血印》、《对金瓶》、《上天台》、《杀子报》、《少华山》、《换花》、《红霞关》、《三岔口》、《鲁肃销魂》、《金哥旧主》、《夜看春秋》、《三结义》、《古城会》、《单刀会》、《二娘写状》、《拾锦》、 《骂殿》、《双锁山》、 《火焰驹》、《三疑记》、《柜中缘》、《情探》 、 《下河东》、《过山》、 《大沙调》、 《金沙滩》、《美人图》等太多的剧目,因都是著名演员的拿手好戏。

榆次县新生晋剧团始末

1948年 7月19日,榆次全境解放。榆次县人民政府初成立,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文艺团体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经县文教科科长王玉山、县文化馆的石利华,对榆次城内的文艺团体进行调查摸底,榆次县委研究决定,将实力较强南关王金科的戏班“德盛园”全员接收,并命名为“榆次县新生晋剧团”。任命本戏班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瑞云为剧团团长,穆翁忠为指导员。1948年7月22日,榆次县新生晋剧团就正式成立了。剧团性质自负盈亏,隶属于榆次县文教科管理。

新生晋剧团演职员有60多人,主要演员有:丁艳香(小生)、陈秀珍(小旦)、李玉环(须生)、宋茂林(须生、丑)、高瑞云(小旦)、马月琴(青衣)、王增山(北田旦)、筱桂君(刀马)、筱桂卿(青衣)、筱桂花(花旦)、罗芝魁(武生)、刘改英(小生)、闫翠红(须生)、闫金珍(须生)、程玲仙(小旦)、田秀英(小生)、王永年、郭村黑、四锁(小二八黑)等。以上这些演员入榆次县新生晋剧团前,已是享誉“三晋”大地的著名演员了。

初解放时期演出的剧目有:《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罗汉钱》、《小女婿》、《梁山伯与祝英台》、《莲花庵》、《打金枝》、《杨门女将》、《游西湖》、《梅绛亵》、《回龙阁》、《拾金》、《二娘写状》、《铡美案》等。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东戏园(群英舞台,榆次东地街新发财主郝祯的戏班,榆次解放后称解放戏院。)和荣声剧团(席顶子戏院,属个人承办)的艺人,戏曲大全,大部分演员归到了榆次县新生晋剧团。

1953年榆次专署成立晋剧团,把平遥县的群众晋剧团原班调来榆次,改编为“榆次专署晋剧团”,性质民营公助,每年由榆次专署拨给剧团4000元服装设备购置费。

1954年榆次专署领导决定,榆次县新生晋剧团与榆次专署晋剧团大合并。榆次专署晋剧团听到这个消息后,一起找专署领导,不与榆次县新生晋剧团合并。理由:其一,民营公助,职员的工资自己解决。其二,政府只给费用一份,不再另加。其三,榆次县新生晋剧团,大多是旧社会过来的老艺人,负担太重。当时的榆次专署晋剧团年轻人多,几乎没有闲人,年轻人自然不想与年近退休的老艺人为伍。榆次专署只好放弃榆次县新生晋剧团与榆次专署晋剧团大合并的意向。

1957年榆次专署晋剧团取消了民营公助,性质事业单位,财政补差,榆次专署再次提出榆次县新生晋剧团与榆次专署晋剧团合并的事宜。正赶当时政治形势的升温,大鸣大放反右开始,榆次专署晋剧团没有人再敢提出异议。榆次县新生晋剧团于当年7月正式与榆次专署晋剧团合并。合并后,剧团进行了大调整,成立了两个演出团。老者多的为“国营榆次专署晋剧一团”,年轻人多的为“国营榆次专署青年晋剧二团”。当时榆次专署两个演出团,便成了如今晋中市晋剧团、晋中市青年晋剧团的前身。(未完待续)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晋剧 » 榆次区晋剧团历史沿革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