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文乐器

秦腔传统“文乐器”有:二弦、板胡、京胡、秦高胡、月琴、三弦、竹笛、唢呐、海笛、笙、管等11种。二弦:明、清时称之为胡琴,清末后俗称二股弦、二股子、二弦子。木制琴担(杆),“其形将木杆纳诸端下竹筒内,其筒方圆或六楞不等,槽面覆以桐木薄板、棱二弦,以竹弓系马尾,纳两弦间(里弦定a1,外弦定e2),轧之发声,音高而横”,“与梆子相配,在秦腔中,为弦索主器。”因所张两弦系动物肠衣制(俗称皮弦),定弦又较高,张力大,须戴指套演奏,故还称“硬弦子”。40年代以来,以西安地区为代表的中路秦腔,逐渐废弃了二弦,以板胡代其主弦地位。

2

2、板胡:俗称胡呼,亦叫胡琴,形同二弦,但琴箱如瓢状,早期为木旋制,后以椰壳加工而成,上覆桐木薄板。其弦以丝为之,亦两弦,一母一子,母弦为宫,子弦为徵”,(定“梅花调”的板胡母(里)子(外)弦分别为“合,尺”音。20年代后,经改良的板胡琴担(杆)加长,琴壳缩小,其音由原来的沉闷低柔变为清扬明亮。“常与二弦相伴,刚柔并用,稍得中和,故秦剧中弦索,皆以此二者为主。”板胡取代二弦成为主奏乐器后,无论定“四眼弦”或“三眼弦”(即定F调、G调或#F调),里弦、外弦均作“1、5”。

3、京胡:同二弦、板胡一样,长期被称之为胡琴,又称笛琴(提琴)。琴筒、琴杆均为竹制,但琴筒覆蛇皮。原为皮黄腔伴奏主弦,后被京剧、汉二黄移作主奏乐器。因秦腔艺人在演出中,经常穿插或串演京剧、二黄,故京胡也被吸收到秦腔伴奏乐器中,民初后的西安秦腔班社中,易俗社使用京胡最早,与板胡同时辅助二弦,或辅助板胡。里外弦分别作“5”、“2”,为五度关系。40年代后被废弃。

4、秦高胡:亦称秦胡、秦二胡,木琴杆竹琴筒,覆蛇皮,张两根丝弦,定音内弦作“5”,外弦作“2”,演奏时声音刚劲却略有“沙”音,三四十年代逐渐替代了京胡,成为西安秦腔用以辅助板胡的特色乐器。60年代末,曾一度被废弃不用由二胡越俎代庖。70年代后期传统戏恢复上演后,西安的秦腔剧团也恢复了其主奏乐器的地位,但琴弦已改用金属弦。

5、月琴:为秦腔最早用于伴奏和辅佐二弦的弹拨乐器。琴项与琴箱面板上共设八个品位,音域约两个八度。张两根丝弦,一弦作“2”,二弦作“5”。30年代后,西安绝大部分秦腔班社已不使用。

6、三弦:小三弦,俗称弦子或三弦子。红木制长琴项,椭圆琴箱如鼓框状,两面覆蟒皮。琴项无品位,分别张老、中、子三根丝弦(今为尼龙弦),分别作“5”、“6”、“3”,为早期月琴之后用于辅助主弦的弹拨乐器,如王绍猷《秦腔记闻,秦腔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所云:“月琴、三弦,旧时秦剧中常用之,自新声渐繁,宫商异调(胡琴从前亦为老调梅调,甚平和,今则渐激越哀楚,俗谓之出调,与昔时大异矣),争琮逸响,不敌丝竹之音,日久高手失传,遂成散绝。今虽有人提倡,恢复此器,但世风已衰,复古极难,人情从同孰能屏繁会而听希声哉”。50年代后,尽管三弦被作为传统伴奏乐器使用,但随着乐队的发展,加之其音色特殊,西安的秦腔剧团仅将其视为“色彩”乐器在伴奏中编配。

7、竹笛:即横笛,俗称笛子。为秦腔早期的主要伴奏乐器。常用有梆笛(腔笛)、曲笛(昆笛)、笨笛等。前者悠扬嘹亮,后者婉转深沉。王绍猷《秦腔记闻》云:“旧时昆曲以笛侑唱,梆子亦沿用之(京梆子山西戏皆可证)。乱弹改用弦索,笛遂废而不用。昔人尝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其唱戏者,着音必自喉间发出,谓之高音。乐器之音高者,则唱音亦须高,故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说。引商刻羽,移宫变徵之声,抑又可知矣。秦声古称呜呜,今俗亦谓之满口腔,音调较平,与笛不能相配,故改用弦索。……顾其器仍存,恒用于神仙登场、坛庙拈香、宾筵喜庆、房帏燕乐、一切清穆雅奏之场面耳。近时亦有加入唱调者,弦索之音反为所掩,其亦昧于古今之变而不察也欤。”在传统乐队中,昆笛除主要伴唱之外,还兼为其它文乐器定音。腔笛与笨笛主要用于弦乐曲牌和笙管曲牌。

8、唢呐:为传统管乐器,“木管本小末大,长一尺四寸有余。上口有铜管,长三寸,铜管上口复安芦哨,下口套以扩音铜碗儿。木管正面七孔,后出一孔。吹之,皆应笛声。”主要用以吹奏各种曲牌。一般配备两支,为F调,筒音作“1”。《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唢呐,完全用于吹曲牌,曲牌者即曲调也。曲调名目甚多,难以悉记,故剧本中统曰牌子(如某人扮某官牌子上)。盖昆剧吹曲念词(念词即是唱曲)合为一体,梆子乱弹既改变,其唱词入弦索,又兼习曲牌,改用唢呐吹之,哀乐异音,大小殊调,用以配合各种乐舞,虽沿用昆曲旧制,而用途不同,故只吹曲而不念词。(旧时因天官登场,元帅升帐,立在台口吹点绛唇时,尚多有按其音调念词者,今则概废不念矣。)至其辨物合体,因事立名(如《屎巴牛招亲》一剧,拜堂时所用之鼓乐,名鬼推磨,以示昆虫之与人不同。……实秦腔乐器中之最大最要部门也。”

9、海笛:俗称为唧呐。类同唢呐却小于唢呐。王绍猷《秦腔记闻》谓海笛“其声唧唧,然凡不用弦索,而以唧呐侑唱者,秦剧中谓之吹腔。但仅用于滑稽喜剧(如《石佛口》、《山西娃打锅》、《打扛子》)。实昆剧之一部保存于乱弹中者。”50年代后,演出现代戏或新编古典戏中的喜庆场面也加之。所用海笛为G调,筒音作“5”。

10、笙:吹奏时因双手捧之,所以又称抱笙。常用有腔笙、翁笙(本调)、列笙(凡调),主要用于曲牌演奏。60年代以来,除神话剧外,其他剧目极少使用。

11、管子:传统吹奏乐器。为bB调,筒音作“1”。主要用于管弦曲牌演奏。50年代以来,剧团已极少使用。

附:喇叭:俗称马号、大号。形同唢呐但音管长于唢呐数倍,无音孔,凭吹奏者的气力控制音的高低强弱变化。用于锣鼓开场和剧中战争的场面,原归“文乐器”,后改由管前场者兼吹。

“文乐器”即泛指伴奏剧中唱腔、音乐旋律的弦、弹、管类乐器;“武乐器”即泛指剧中唱、念、做、打、舞等击节和烘托情绪、渲染气氛的金、木、革类所制的敲击乐器。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秦腔 » 秦腔文乐器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