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韵流芳肇汝州

汝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它地处豫西南腹地,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远古年代,汝州人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开辟了旁化国,东周成为王畿之地,秦在此设梁县,北魏置郡,隋炀帝大业三年设汝州,1913年撤州改县,1988年6月撤县建市。一千三百多年的“州”级建制,古老而又厚重的文化积淀,为河南曲剧在汝州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曲剧源远流长,她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清末民初形成了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比较完整的曲种--大调曲子。大调曲子逐渐和洛阳的俗曲、小令融汇贯通,并与当时盛行的另一娱乐形式高跷相结合,边踩跷边演唱,形成了“高跷曲”。“高跷曲”以优美的旋律,馥郁的韵味,村野的清香,甘甜的民风,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爱。
 二十世纪初,在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城乡及周边地区活跃着许多高跷曲子班,它们以“坐班清唱”、“地摊戏”和“高跷曲”为主要表演形式,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1926年5月18日,由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杨楼乡郑铁炉村朱万明等十六人组成的高跷曲子同乐社,应朋友之邀到外地踩高跷演出,四乡八村的群众都来看热闹。《状元祭塔》正唱到热闹处,天空突降大雨,地上泥泞不堪,无法踩高跷继续表演,他们顶着登台演出为“戏子”、“不能入祖坟”的压力(当时登台唱戏为“下九流”,不但受世俗冷眼和偏见,甚至还要受家法族规惩罚),在龙王庙戏楼前搭上门板,朱万明、关遇龙率先登上高台,其他玩友也解下跷腿登上了高台,为观众续演了《状元祭塔》之后,又演出了《周老汉送女》和《兰桥会》,首次把高跷曲搬上高台。去掉高跷的演员手脚轻盈灵便,身段活泼自如,戏曲大全,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曲剧也从此诞生。消息迅速传到临汝及周边地区,不少高跷班群起效仿,纷纷登台演出。临汝的郑铁炉、赵庄、吴洼、玉皇沟等地大小不等的高台曲班社蓬勃兴起,朱万明、关遇龙的高台曲子社最为火爆。这些高台曲子社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到周边各县演出,进而发展到洛阳、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许昌、周口、郑州、开封以及安徽的界首等地。

曲剧的孕育和诞生,可谓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她在中原母腹中吮足了千年精华,终于呱呱坠地,诞生于汝州这块灵秀之地。她带着天生的民间性格,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以普通百姓的好恶爱恨、喜怒哀乐、审美习惯,演绎着市井百态,和劳动人民血脉相连。因此,曲剧在诞生后,迅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传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民族危难的紧要时刻,曲剧为国而歌、为民而唱,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解放做出了贡献,由此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至解放初,曲剧已在河南民间深深扎根,并成为河南地方戏三大剧种之一。解放后,曲剧创作出大批优秀作品,代表剧目还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好评。改革开放以来,曲剧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但盛行于中原大地,而且在河北、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江苏、内蒙、湖北等十多个省区传播流行,其流传地域之广、影响之大,是我国戏曲史上少见的。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曲剧 » 曲韵流芳肇汝州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