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和曲剧

“曲剧”这个名字只有不到六十年的历史,始自1952年。那一年年初,老舍先生写完了一部戏,名字叫《柳树井》,在剧种名称上,他管它叫“曲剧”,从此,“曲剧”这个名称便正式走进了艺术历史。

3

此前,北京的曲艺艺人们,魏喜奎和她的同行们,曾试着在舞台上将曲牌串在一起,化妆,唱着表演整出的小戏,有情节,有头有尾,宛如一种别样的歌剧。他们曾征求老舍先生的意见,他说:别叫“曲艺剧”,还是叫“曲剧”吧。他答应,给演员们写一部专门为曲剧创作的戏,这就是《柳树井》。

北京是中国文化中心,全国的地方戏剧都能到北京来演出,在嘉、道、咸年间,徽班进京,后来衍变成京戏,掀起了戏剧演出的高潮,一时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可是,北京却没有一种土生土长的自己的地方戏。如果说“有”,也许岔曲、八角鼓、单弦,还能沾上点边。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诞生在乾隆年间,在征服大、小金川战役之后,先在满族八旗军人中流行起来,逐渐传播到社会上。经过艺人们的揣磨,单弦的曲牌变得相当丰富,成了曲艺形式中的重头戏,在社会上很有影响,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很受欢迎的艺术表演形式。“曲剧”是它的延续和继承,似乎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是有雄厚的艺术基础和积淀的。

一九四九年北平和平解放,艺人们得到翻身解放,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土壤。在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曲剧”便应运而生。

恰恰在此时,老舍先生由美国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他的故乡。

回到北京之后,他的第一批作品居然是曲艺作品,而不是他擅长的小说。他住在北京饭店,写了不少太平歌词、大鼓、单弦、相声,做了许多次讲演,题目几乎全是有关大众文艺创作的。他认为,当时社会上文盲居多,要鼓动群众,发动群众,建设新社会,最方便的艺术形式便是曲艺。曲艺表演几乎不需要剧场、布景、道具,有一两样乐器伴奏就行了。排在曲艺之后的,就应该是话剧和戏剧,它们都可以面对不识字的观众,直截了当,立竿见影,马上收到宣传效果。

所以,一九五零年夏天,老舍先生开始写话剧剧本,四幕话剧剧本《方珍珠》给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三幕话剧剧本《龙须沟》给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接下来,第二年秋冬之际,开始创作曲剧剧本《柳树井》,后者给了大众曲艺社的演员们,本子则发表于一九五二年第一期的《说说唱唱》杂志。

新政权建立后,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大法是“婚姻法”,用法律的方式反对包办婚姻,主张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当时的艺术表演节目几乎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活动。新凤霞主演的评剧《刘巧儿》响彻北京城,普及到街头巷尾,红火极了,达到几乎人人会唱的程度。赵树理先生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创作了《罗汉钱》,老舍先生则创作了《柳树井》之外,也都是风靡一时的好节目。

在这个基础上,北京市成立了专门的曲剧团,叫“北京曲剧团”,这标志着北京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地方剧种和它的专业剧团。

五十多年下来,北京曲剧团排演了七出老舍先生的作品,除了他自己创作的《柳树井》之外,其余六部全是曲剧团自己组织改编的,它们是《方珍珠》、《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含盖了老舍先生的一批代表作,其中曲剧《茶馆》、《龙须沟》还创下了连演百场的记录,而且把曲剧带到了外地,带进了校园课堂,受到了普遍而热烈的欢迎。

总结起来,北京曲剧有以下七大特点:

一.通俗易懂,字正腔圆,非常大众化;
二.地道京味,以普通音为语言基础,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
三.擅表演,强过西洋歌剧;
四.好听,曲牌种类多,既动情又震憾;
五.民族形式强烈,是继承和发展巧妙结合的典型产物;
六.很现代,每个剧目都是新鲜的和原创的;
七.移植名著多,尤其是擅演老舍作品。
一个剧种能有这七大特点,了不得,必有巨大潜力和远大前程,一定的!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曲剧 » 老舍先生和曲剧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