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盘活地方资源 唱热家乡戏曲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 发挥特色
东营:盘活地方资源 唱热家乡戏曲

孙丛丛 郭树梅

吕剧,作为由广饶、博兴一带农村起源,并走入城市的一种艺术形式,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了山东代表性地方戏剧种,观众遍布大江南北。

近年来,“吕剧故里”山东省东营市深挖吕剧发源地的文化资源,破解当地专业艺术团体不足的困境,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让吕剧再度于田间地头、堂前屋后、广场剧场广泛传播。

扶持奖励,让剧团活起来

唱吕剧、扭秧歌、打腰鼓……在东营市的广场、街道,常乐业余艺术团是支活跃的文艺队伍。团长常玉香说,自己的艺术团虽以综合节目为主,但每逢演出,只要坠琴拉起来,吕剧的调子唱出来,台下总能掌声雷动。

东营市文广新局局长崔相国介绍,东营市吕剧戏迷3万余人,庄户剧团多达120个,各类文艺团体皆擅演吕剧。为盘活资源,东营每年设立200万元“进千村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专项资金,对参与演出的市、县区及庄户剧团每场分别补助3000元、2000元、500元。“我们还为一批剧团购置了乐器、音响等设备,提高其硬件水平;而通过‘十佳文艺团体’‘优秀文艺团体’等评比活动,出色的文艺团体可获得更多演出机会和优惠政策。”崔相国说。

“办团21年了,现在正赶上好时候。”常玉香说,作为该市较早成立的文艺团体之一,常乐业余艺术团现在每年享受一定额度的年终补贴,还承担了相应的政府购买演出任务。

扶持、奖励不仅鼓舞了干劲,也更好地促进了吕剧的传播。“上周在‘戏曲大舞台’上,艺苑剧团表演得很精彩,戏曲大全,我们也不能落后。”陈爱兰是广饶县新兴庄户剧团负责人,她不满足于仅演《小姑贤》、《姊妹易嫁》等传统选段,还结合身边的人和事编创了许多吕剧小节目。“丰富表演样式,提升剧团活力,吕剧才能赢得更多观众认可。”陈爱兰说。

群文培训,把人才带出来

王玲玲是东营区文化馆的吕剧辅导员,《黄河口之声》、《吕剧故乡吕剧情》等由她编创或指导的节目在当地尽人皆知。在该区牛庄镇大杜社区,7岁的杜若溪和6岁的张钥茹把《王小赶脚》选段演绎得有模有样,她们还因此登上过央视戏曲频道的舞台。身为庄户剧团团长的李云也愿让王玲玲帮着归置身段,并带来小孙女一起学唱吕剧。

“培育吕剧接班人,需从娃娃抓起。”自1999年起,王玲玲就先后在牛庄镇中心小学、大杜小学等担任吕剧辅导老师,结合学校的暑假教育、特色课程为学生教授吕剧唱腔、表演,十几年来,她培训了200余课时,培训学生1000余人。“自己辛苦不算什么,把吕剧人才带出来,把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作为吕剧发源地,东营才更有文化魅力和底气。”王玲玲说。

这仅是人才培训的一个缩影。在垦利县文化活动中心,吕剧培训在中心36个项目中人气旺、活动多,而依托人才集聚优势,当地筹拍的吕剧电影《幸福公寓的笑声》已在省内外院线放映7万余场。

“在专业院团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通过群文培训,培养一批吕剧爱好者、实践者,既能激发社会活力,又能解决供需不对等的现象。”崔相国介绍,在当地各级各类文艺团体主动进行吕剧普及、培训的同时,东营还通过与省吕剧院“联姻”等方式,培养了一支土生土长的吕剧演艺及创作队伍。

新老接力,促经典传下去

作为由东路琴书发展而来,经时殿元、谭明伦等创始的吕剧艺术,在东营一带,至今仍活跃着一批熟知剧种起源、流变的老艺人。65岁的隋文章,11岁时就拜师学山东琴书,他不仅对乐器样样精通,还掌握一些吕剧于母体时代的老传统。“我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拿上坠琴到村文化大院去演奏,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倾囊相授。把掌握的技艺传下去,吕剧才能后继有人。”他说。

“吕剧发展逐渐突破了以往老腔老调的局限,一些新演员、新尝试为剧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传承不能忘本。”在省级非遗传承人、牛庄镇吕源艺术团团长杜瑞杰看来,吕剧传承离不开人才和剧目。“人才方面,我收了徒弟,自己还是‘吕剧进课堂’校外辅导员,对于学生我手把手教授他们吕剧身段和唱腔;而在剧目上,新创排作品时,我们不忘发挥吕剧贴近生活的特色,注重挖掘普通故事中的文化内涵。”杜瑞杰说。

发挥老艺人的引导作用、以老带新促进吕剧传承的“接力”活动正在东营蔚然成风。在东营区二中,借力老艺术家指导,该校编写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吕剧》一书,还组建了吕剧社团和乐队,实现了“班班能唱家乡戏”的特色教学。崔相国介绍,东营选送了一批优秀学生到山东省吕剧院、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等地参观或学习,像时凯悦、隋静怡、谭梦娟等众多吕剧故乡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新生力量。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吕剧 » 东营:盘活地方资源 唱热家乡戏曲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