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形成及发展

昆曲,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52-1572)的江苏昆山,迄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明、清之际,它成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二百余年。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无不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6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进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连明太祖也说“昆山腔甚嘉”。明嘉靖十至二十年间(1531-1541),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借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剧歌唱体系。但这时的昆腔,还仅仅是清唱的。尔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改革,于隆庆(1567-1572)末,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从而扩大了昆剧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剧新声撰作传奇,习昆剧演唱者日益增多。由此昆剧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年间(1573-1620),它的影响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一跃而居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继北曲之后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遂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并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流。

明天启(1621-1627)初到清康熙(1662-1722)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昆剧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戏班竞演新剧,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折子戏逐渐盛行。清代中期以后,地方戏曲蓬勃发展,于是出现了“花雅竞争”,京剧称盛,昆剧衰微,连昆剧的故乡州、扬州等地出现抛弃昆剧转习京剧的“厌旧喜新”趋势。在昆剧处于衰落的情况下,艺人们为保存昆剧艺术仍然作了不懈的努力。1921年,合力在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共招收学员40人,艺名都以“传”字排行,表示昆剧艺术“薪传不息”。1949年后,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湖南先后成立昆剧院(团),扶植其恢复发展。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取得显着成绩。至今,昆剧清唱在一些海外华侨聚居区仍有爱好者歌唱传习。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昆曲 » 昆曲的形成及发展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