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唱梆子的”鸣不平!

电视剧《荀慧生》热播了,剧中的小留香馆主命不可谓不苦,因为出身是梆子演员,遭受了无数的歧视。因为唱过梆子,被同行倾轧,约角的人看不起,同行能在戏园子跟他对打起来,杨小楼为了他遭到师叔和师兄弟的围攻;因为唱过梆子,未来的老丈人死活看不上他,本来心心相印的恋人被调了包,娶回来的媳妇替他在戏台上挨了一茶碗。

6

因为唱过梆子,原来的师兄弟不敢跟他亲近,说怕给他丢人,师父师娘只能在门口逡巡,看着别人贬损自己的徒弟。我就不明白了——唱梆子的怎么了!!!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事实上的荀慧生先生因为出身梆子演员,确实受到过梨园同行的轻视。但是能严重到剧中所写的那样吗?

且不言天蟾舞台的许经理究竟知不知道荀慧生,在杨小楼提起白牡丹的时候,他连声说名字生得很,紧接着就补了一句,就是“那个唱梆子的?”既然名字生得很,你怎么连人家本工是什么都知道呢?你到底是认识还是不认识?

再说杨小楼的那些师兄弟,三小一白去上海是在一九一九年,一九一九年,正是杨小楼如日中天的时候,杨月楼之子,谭鑫培之徒,俞菊笙亲传,内廷供奉,国剧宗师,这种身份,居然还有一帮师兄弟能来围攻他,他的师兄弟又都是谁呢?杨小楼出身小荣椿,班主是梅兰芳的外祖父杨隆寿,师兄弟不可谓不多。有和他一起去上海的义弟谭小培,富连成班主叶春善,大老板程长庚嫡孙程继先,马连良的恩师蔡荣贵,都已经是成名成家的人了,难道连一点脸面都不顾了吗?还一口一个“唱梆子的”,他们怎么就忘了,连尚和玉老板坐科都是梆子小生,自己的师兄弟里就有一个专唱梆子的水仙花郭际湘呢?

还有那个所谓的师叔,一九一九年的杨小楼,谁还能在他面前称师叔呢?还自称杨月楼也不能不给他面子,这个人一定台面大得很,能是谁呢?孙菊仙此年已经近八十岁了,早就回天津养老了,而且他和荀慧生还曾经同台演出过;杨隆寿,俞菊笙,早就不问世事,身归那世了。换句话说,能称大辈的人,这时候纵然杨老板宅心仁厚,谁会去自讨没趣呢?

还有,人家自己班社里面的事情,外人有什么权力插手?难道不怕梨园公会的行规处罚吗?人家荀慧生既然能够在北京唱皮黄,怎么能置身梨园公会之外?这些“杨小楼的师兄弟”比人家还大一辈,居然能在戏园子里公然包桌叫倒好,还大打出手?他们还想不想在梨园行里混了?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当时演员进前台看戏是梨园行的大忌?就这么大胆敢违背梨园公会的行规,不怕被罚跪香?不怕被革除梨园行?

再换句话说,他们一口一个“唱梆子的”,看不起人家。难道他们就忘了,名旦响九霄田纪云,辛亥鼎革,功勋卓著,国会初开,居然有人欲推选他为议员。这不应该算是最为梨园行争光的事吗?可惜啊,田大老板偏偏不是唱京剧的,唱了一辈子梆子,一生只唱过一出京戏,是因为梨园行为了推选他做精忠庙首,特意烦他唱了一次《翠屏山》,证明他能唱京剧,可以做会首。同样是唱梆子的,那个能为了让他当庙首,苦心孤诣的安排为了堵别人的嘴,这个仅仅因为要去趟上海就在戏园子里开打?可能吗?

再者,剧情中都表明了,老十三旦侯俊山在京城梨园行称得起泰山北斗,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晚年侯大老板还经常以反串《八大锤》著名,与陈德霖等梨园巨擘过从甚密,不少后辈都问艺于他,何以对师爷一味吹捧,对徒孙却如此狠心?

再换句话说,举世闻名的富连成,培养了数百名京剧人才,可是在最开始,富连成可是京剧、秦腔两下锅的科班,早期喜字科的徒弟都是两下锅的学。按剧中的逻辑,叶春善先生就是罪魁祸首啊。更有甚者,正乐社本来就是梆子科班,和荀、尚并称“正乐三杰”的芙蓉草就是著名的“梆子六草”之一。为何和他同科的尚小云能迅速走红一帆风顺,偏偏就荀慧生这么倒霉呢?

再说剧中的吴彩霞,因为荀慧生是“唱梆子的”,说什么“雅俗不同,高低不等”。真是让人好笑。剧中的吴大老板,您难道不知道在清末民初,所谓的“雅部”只有昆曲吗?别自抬身价了,事实上您也算“俗人”。难道您就不知道,梆子的历史比京剧要长?至少比“乱弹”要长吧。一说起来都知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凭什么你唱了京剧,人家就成俗的了?

还有那个自甘堕落的庞三秃,荀慧生一心一意想拉他回来唱戏,他却一口一个怕给他丢人。言外之意无非是唱梆子的搭京剧班不够档次,还动不动就“我爹唱梆子,我不能改”。照他的理论,多了不说,一代宗师李春来,山西梆子李子健的儿子李世芳、河北梆子李桂春的儿子李少春,秦腔勾顺亮的徒弟侯喜瑞都不用唱京剧了。一代伶王谭鑫培倒霉的时候,也曾经跑过帘外,你敢保证他没唱过梆子吗?就算他跑帘外从来没唱过,《翠屏山》总唱过吧?你敢说他是“高低不同”吗?就算能这么说,既然你认为梆子“俗”,你为什么还要借鉴人家呢?这些说法都讲得通吗?!

说了半天,其实编剧的意图很明显,为了突出荀慧生先生成名成家的艰难。难道艰难就一定要用梆子说事吗?说也没关系,为什么就一定要把“唱梆子的”作为一个低人三等,被人所看不起的符号呢?我不禁想问问编剧,唱梆子的难道跟你有过节吗?为了树立荀先生的高大形象,就需要用无数“唱梆子的”作为牺牲品吗?一位名家的成名路,当然崎岖坎坷,压力和阻碍也决不会仅仅是因为出身,更何况在京剧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由唱梆子改唱皮黄进而登堂入室的名家决非荀先生一人,尽刚刚列出的就有尚小云、芙蓉草、李桂春、李春来、尚和玉、侯喜瑞,还有小翠花、唐韵笙等等诸多大家,可见“唱梆子的”无论在荀慧生之前还是在荀慧生之后都不是什么新鲜个体,为什么一定要揪住这一点不放呢,揪住了这一点就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尊重编剧的再创作,为了让电视剧好看、剧情跌宕起伏,就要有中心矛盾。让所有的事情都围绕这个矛盾产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算是矛盾,也应该是可以服众的矛盾吧?比如荀慧生年轻(一十九岁),资历浅,刚刚改唱京剧,不为人所熟知,所以被同行倾轧。这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心矛盾。围绕这个展开,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吴彩霞没有看清荀前途无量,所以错配鸳鸯(虽然配得更加荒唐吧,舍不得亲生女就能舍得同胞妹,天理人伦啊!)。同行认为他抢饭碗,雇用闲杂人员进行报复,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为什么一定就要“唱梆子的”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呢?仅仅是因为这是想当然的荀慧生和别人最大的不同点?那我就只能说编剧的水平太需要提高了。您的戏曲知识实在需要补课了。

电视剧是一种大众文化,虽然没必要引经据典,一切从事实出发。但是起码的导向应该是公允的,即便是艺术加工,总也要典有所出,事有所指吧。一口一个“唱梆子的”如何如何,内行知道这是艺术加工的需要,外行看了呢?会有什么想法?客观地说,作为反映京剧艺术大师生平的电视剧,虽然不符合戏曲当时现状和社会现状的错误比比皆是,《荀慧生》还是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但就是这个“唱梆子的”,让我如鲠在喉,实在难以接受。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梆子 » 我为“唱梆子的”鸣不平!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