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生命的融合

于丹在泉州的一场演讲中曾经提到这么一个观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如王国维、李叔同、林语堂等人从国学出发进入到西方的文化体系又重新回来建设中国的文化体系,而中国社会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后,中华文化在当下也需要一种融会贯通的重建。

3

那些上世纪的大师们离我们或许太远,而我们这次采访到的许固令让我们得以近距离的接触到中西文化的融合。

起点:小戏迷

如果一个人在乎生命的质量,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更加有意义,可以找到一个文化坐标:那就是立足当下,

把各种文化作为一个参照体系,把它融入血液中,变成自己身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于丹

许固令出生在广东戏曲之乡汕尾,这里的“潮剧”是华南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剧种。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听戏、唱戏,十几岁后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广州,接触到了更多的戏曲种类。“我大哥是搞戏曲理论研究的,我沾了他的光,每天晚上他的办公桌上都有一叠戏票,我拿着这些免费票到处去看,只要有机会从不放过。而面对着戏曲舞台,我关注到的不是服装、灯光,而是演员的脸谱,因为我是学画画的。我觉得京剧是戏曲中行当最齐全、文学内容最丰富、脸谱最完整的,所以对京剧脸谱情有独钟。”

1972年他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第一张脸谱画,从此,他以脸谱画作为自己绘画生涯的主攻方向。“戏曲脸谱是载体,我用其中蕴含的元素来组合,表达我个人的情绪,与戏曲中的脸谱已是两码事,这些并不是写实的脸谱,它们是存在于我心中的脸谱。”许固令由戏曲剧情的悲欢离合联想到社会人生,作为画家便自然地把从童年便刻在脑海里的东西寄情丹青,“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世事小棋局,人生大舞台”,许固令的脸谱里深藏着多少奥妙和哲理。

上世纪60年代初许固令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又浸染于广州博物馆和美术馆多年,直到1980年移居海外。许固令说他当年远走他乡,一方面是为了梦想,一方面是为了养家。他说自己在游历中,没钱住宾馆,曾经睡在汽车底下;一条法国面包能啃一个礼拜,但当时并不觉得苦,反而特别开心。后来,5000美元一晚的六星级酒店他也住过,那些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他前后游历过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漂泊的游艺生活使他得到了“全球化”的艺术洗礼,特别是他与艺术大师林风眠晚年近10年的际遇,使他深受林风眠先生“调和中西”艺术观念的影响。于是他由书法而水墨,由水墨而油画,再由油画回归水墨,他吸收西方油画、水彩的技巧与营养,尝试运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用丰富的色彩表现传统古老的戏剧脸谱题材。他笔下的脸谱形象总是被简化再简化,从一个人画到半个人,从一个脸画到半个脸,直至简练为几条作为符号的线条。“在淡化的形象中,我可以更为自由地表现脸谱的世界。”许固令说,他总在探寻,如何使色彩的涂抹更加到位,使线条的表达更加潇洒。

终点:大画家

我们现在提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果单纯提回到古典、回到传统是不全面的。因为我们活在21世纪,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结合出来的一个新生态,才是当代人需要的一个文化坐标。——于丹  许固令的绘画风格吸收了很多人的特点。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丁泉雄、丁衍庸都对他影响很大。在许固令的作品中,用的是中国水墨,但色彩的感觉却是受西方油画影响的。乍一看,这些脸谱有点毕加索抽象主义的味道。许固令说:“我每到一处都会焕发新的艺术灵感,最深刻的体会是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西方可以融会贯通,艺术要与时俱进。现在艺术还是需要大量普及,但同时也要发展有个性、有特点的艺术。”

有文艺评论家认为,看许固令的脸谱画,需要细细地咀嚼玩味,因为画家把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演变为充满现代气息的符合东西方审美习惯的作品,这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文化修养。有着扎实写实基础的许固令,却选择用非写实的手法创作脸谱,其作品表现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感觉和情绪。他的笔墨变幻莫测,线条纵横飞舞,色彩斑驳陆离,越看越觉得深邃、沉静。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剧 » “潮剧”生命的融合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