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急子回国》

潮剧《急子回国》系改编自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一段历史。大致剧情为: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国君卫宣公与其父之妾私通,生下急子,急子长大,游学齐国,齐国国君赏识急子的才德,将女儿宣姜许配与急子为妻,卫宣公垂涎宣姜美貌,强占为妃,宠爱有加,生下子寿、子朔二子。

3

18年后,急子回国,方知实情。卫宣公怕急子对自己不利,对他十分忌惮;子寿视急子为兄长,对他十分友爱;子朔怕急子来争夺王位,视他为眼中钉;而宣姜,则希望能够与急子重续鸳梦,双宿双栖。急子处境尴尬,进退维谷。最后,卫宣公采纳了子朔的建议,以派急子出使齐国为名埋伏杀手以使者白旄为记诛杀急子,以绝后患。子寿得知父王阴谋,急驾小舟追至海上,告知实情,急子十分震惊,但迫于为子之道,认为“父欲子死,子不得不死”,决心受死。子寿情急,只好将急子灌醉,取白旄替急子一死。急子酒醒,追至新野,见子寿被杀,惨痛之下,自杀以谢子寿。宣姜得知内情,随后也赶至新野,见到儿子与爱人双双陈尸荒野,遂亦自杀追逐两人而去,全剧以悲剧告终。
北京师范学院李山教授在《百家讲坛》的“春秋五霸”中曾讲述到这段历史:宣姜不是好人,而是急子悲剧的始作俑者。她嫁给卫宣公是心甘情愿的,而为了让亲生儿子继位,她更视急子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吹枕边风让卫宣公杀害急子,因而害死了亲生儿子子寿,最后子朔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君,成为卫懿公。从这段历史来看,潮剧《急子回国》对宣姜来了一个颠覆的改编,让她从一个心肠歹毒的女人变成一个无力抗拒强权的被侮辱的弱女子。

潮剧《急子回国》由正顺潮剧团排演于1959年,编剧余捷,作曲杨其国,由吴美城为主的正顺导演组导演。

演员有父亲李钦裕(演急子),朱绍琛(演宣姜),许岱玲(演子寿),陈大筐(演卫宣公)等。

这个戏自排练演出后,就一直争议不休,以前演戏是每到一个点演完之后,就会有一帮当地的专家学者来写剧评,谈对这个戏的评价。而《急子回国》是最具争议的,争议点就在于编剧对宣姜的颠覆改编。最典型的要数潮州一位王姓学者,他说:“这个戏演一次,观众就受多一次毒害!”不少评论家强烈反对演出这个戏,由此也可见当年的创作环境较之今天严谨得多,评论家们也极具责任心。再加上这是个悲剧,不太适合在乡下演出,因此这个戏下乡演出也不多。

1961年,剧团到海南巡演,带了这个戏的行头道具同行,第一轮在海口演出却不敢演出这个戏。而是演出了《灵珠记》、《罗衫记》等,反应平平。等到巡演了二个多月之后回到海口,这一次才打出了这个戏。马上打响,海口市的领导说:你们怎么不早演出这个戏,到现在才杀了个“横南”。以前刮台风之后,通常会再来一次类似于余震之类的“余风”,这个“余风”俗称为“横南”,有时这个“横南”的杀伤力比“正台风”还更强大。可见这个戏当时在海南的轰动程度。

后来,剧团来到广州,又演出这个戏,省一位领导看了之后,觉得曲子非常好听,于是便决定录音这个戏,只录了其中的第四场和第六场。这出戏除了曲好听,其中的身段动作也很美,听父亲说,有不少动作是向正字戏的林宝寿先生学习的。

七十年代时,父亲不知从哪里得到《急子回国》的唱片,如获至宝,这是那种老式的黑胶片,需要用老式的唱机来放,于是父亲又辗转借来了一部老唱机,讲明只能借三天,那三天,家里总是客人云集,大家都来听《急子回国》。父亲还特别请来了朱绍琛阿姨一起欣赏,阿姨一边听,一边还和着拍子唱了起来,深深地陶醉在那悦耳动听的曲子里了。

在《急子回国》录音中,父亲相当准确地把握住急子那种面对妻子变成母妃的复杂、矛盾、尴尬的心理,把报国无门的满腔无奈以及明知其父王是狼虎不如的凶残之辈仍一味愚忠愚孝通过自己的嗓音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加坡的著名女作家蓉子曾在其撰文中提到父亲的《急子回国》,说他“唱出人物的内心忧悒、沧桑悲凉至极,可谓百听不厌。”

演唱宣姜的朱绍琛阿姨是同行公认的“甜嗓子”,由她演唱的宣姜听起来委婉柔润,准确地表达了宣姜的哀怨无助与悲愤难平。父亲的老朋友 — 原怡梨潮剧团的黄建元伯伯也对绍琛阿姨的唱腔赞赏有加,说听她唱曲十分“养耳”。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剧 » 潮剧《急子回国》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