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潮剧演出形式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潮腔,也称朝调;潮调也是剧种的名称。清朝福建漳浦人蔡 在《官音汇释解义》“戏耍音乐”条中载:“做正音,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大班,唱昆腔;做潮调,唱潮腔”,说明名明代的潮腔,是与官腔、昆腔、泉腔并列的地方腔。

4

那么,明代潮剧演出的体例又怎样呢?我们从已有的几个明代潮剧刻本,可看到若干特点。

明代潮剧本,属传奇体例。“传奇”这一名称,在唐带是指内容奇异的文言小说;宋代把戏文、说书一类的曲本也称传奇;在元代,也有把杂剧、院本称为传奇。到明代,传奇则是指由南戏(戏文)发展起来的戏曲剧本。明传奇虽然是从戏文发展起来,但在体例(剧本结构)上,与戏文又有不同,主要有:戏文全剧不分“出”,传奇剧本则分“出”,并标出目,《永乐大典》所辑录的《张协状元》、《宦们子弟错力身》、《小孙屠》等戏文是不分出的。现在见到的出版本有分出,并有出名是今人为研究方而便标上去的。潮剧明代剧本,均从传奇体例,分“出”并标目,如嘉靖本《荔镜记》55出,每出有出数、标目如第二出,标目是“辞亲赴6任”,第三出是“花园游赏”,第四出是“运使登途”,最后一,第55出,是“合家团圆”。《金花女》共17,无出数,有标目,分别是;“刘永攻书”、“兄嫂教妹”、“秀求婚”、“金花挑绣”、“姑嫂赏花”…...,最后一出是“南山相会”。《摘锦苏六娘》共11出,其形式与《金花女》同,无出数,有标目,分别是“六娘对月”、“林婆见六娘说病”、“林婆送肉救薛继春”……第11出是“六娘出嫁”。

其次,明代一般都四五十出,可供两三个晚上演出,潮剧《荔枝记》47出。《金花女》系摘锦,故只有17出。

第三,通常由副末开场用一首“沁园春”介绍剧情梗概。比如《琵琶记》,副末开场用一首“水调歌头”介绍写作主旨,用一首“沁园春”介绍剧情梗慨。这是明代开场的惯例。明代潮剧演出,也沿此惯例,以副末开场介绍剧情大意。《荔镜记》副末开场,是一首[西江月]开编:

万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自然由命。公子伯卿,佳人黄氏,窈窕口良。因严亲许配才郎,自登彩楼选同床,却遇陈三游马过,荔枝抛下绿衣郎。陈三口合,无计,学口口磨镜到中堂,益春递简,得交鸾凤,潜逃,被告发遣,逢伊兄运使,把知州革除,夫妇再成双。襟怀慷慨陈公子,体态倩奇黄五娘。荔枝为记成夫妇,一世风流成古扬。

除副末开场外,每出角色的下场和全剧结束,均有下场诗(一般四句)和散场诗(卷场诗)、(一般八句)。潮剧《荔镜记》第二出下场诗:

拜辞爹妈便起身 山高路远雁鱼沉

万两黄金未为贵 一家平安值千金

《荔镜记》全剧结束的散场诗:

(末)一家宝贵感上天 (丑)衣锦回乡再团圆

(外)林大发配崖州去 (占)知州贪赃罢职还

(生)宝镜重圆今日会 (旦)荔枝为记两意传

(净)潮阳隔别千山外 (合)闽泉会合旧姻缘

行 当 明代潮剧有七个行当,即生、旦、贴、外、末、净、丑。

行当是我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例。它是根据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穿戴,以及行为特征的不同而形成的人物类型。戏曲行当的形成经历了漫和的发展过程。唐代的参军戏有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这是一对喜剧人物。这两个角色逐渐演变,成为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和副末两个行当。至元代杂剧,形成五个行当,即旦、末、外、净、杂。宋元南戏以及明传奇,由于剧本内容的丰富,人物增多,行当又再发展,形成生、旦、贴、末、外、净、丑七个行当;旦--赵五娘;贴(占)--牛氏;外--蔡公;牛丞相;末--家院、堂官;净--蔡婆、牛府老姥姥;丑--婢女、张媒婆。

潮剧明本《荔镜记》、《苏六娘》中,也是七个行当:《荔镜记》生--陈三;旦--黄五娘;贴(占)--益春、伯贤夫人;外--陈伯贤、黄九郎;末--陈伯贤之父、卓二;净--林大、小七、差役;丑--陈伯贤之母、李姐、驿丞。《苏六娘》生--郭继春;旦--苏六娘;贴--桃花;外--苏六娘之父;末--苏六娘之母;净--林婆;丑--书僮。这七个行当在明末再发展变化,净发展为大花脸,扮演阳刚人物;末和归人生行或旦行;丑行再发展丰富,专扮演喜剧人物。至现代,归纳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唱腔体例 明代潮剧的唱腔结构属南曲的曲牌联套体制。

我国戏曲表演人物的手段是唱帮念打,称为“四功”,“唱”为四功之首,也是不同剧种的区别所在。曲牌联套的唱腔结构是我国古老的音乐结构形式。唐宋的大曲、宋词、鼓子词、唱赚等歌舞音乐海??音乐,已具有曲牌联套的雏形。元杂剧,宋元南戏,以及明传奇,其音乐结构体制也是曲牌子联套,不过元杂剧(北曲)与南戏(南曲)在曲牌联套的规则上有所不同,北曲的曲牌联套较为严谨,一个杂剧通常由四折(四出)一楔子构成,一折戏的音乐,就是一组套曲,每组套内限一种宫调,全剧四折即分属不同宫调的四组套曲。南戏则不同,南戏最初是在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自然形态;南戏在发展之后,特别是到明传奇阶段,也采用曲牌联套的形式,不过没有象北曲样严谨,即每组套曲可用两个以至三个宫调,这是南曲套曲的一个特点。明代潮剧的唱腔体制也如此,比如《荔镜记》第二出,就由:

粉蝶儿——菊花新——一封书——大河蟹——尾声

等四个曲牌组成。《金花女》在曲牌联套的结构上比较完整。每出的曲牌结构,基本上保留引子——过曲(若干支曲牌)——尾声的结构形式,如第四出(金花挑绣)由:

引子——驻云飞——望吾乡——前腔——尾声

的一组套曲组成,结构很规整。

明代潮剧的唱腔,还吸收了潮州民间音乐小调,如《荔镜记》第七出,在曲牌中就有民间小调如《答歌》等。可以看出,明代潮剧的唱腔,是继承了南戏“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的传统。

演唱形式 明代潮剧的演唱形式,属南戏的演唱体制。在形式上,有独唱、 对唱、合唱,还有后台帮唱,形式十分丰富,如《荔镜记》第七出

(黄五娘、益春、李姐上)

五娘:(唱)[大迓鼓]自细不出门,上元景致今旦冥昏,娘仔恁且返行,来到只不知道值方

五娘:

(合唱)原来正是广济桥门。

益春:

李姐(白)阿娘亚,今冥满街满巷花灯,都不答只广济栏花灯可吝。

五娘:(唱)李姐,是 可吝。

五娘:

(唱)[长生道引]花灯可吝,花灯可吝,看许鱉山上神仙景致,天断云霓,月光风静,几阵歌童舞妓。

益春:

(内唱)情人弹出‘雉朝飞’,有意佳人去复归,夜梦相思睡难晓,只怕光阴似箭催款。

五娘:(唱)笙箫和起入人耳,真个称人心意,恨织女牛郎都不相见……

(林大、卓二上)

……

(林大邀李姐、益春答歌)

林大:你起,

李姐:你先起!

林大:

(唱)[答歌]恁今向片阮障片,恁今唱歌阮着还,恁今还头阮还尾,恰似丝线缠竹片。

卓二:

(唱)阮今障边恁向过,恁今唱歌

恁着还,阮今还头恁还尾,恰似丝线缠竹鼓。

益春:

从这段戏就可看到,其中有主角黄五娘的独唱,又有五娘、益春的合唱;有李姐、益春与林大、卓二的对唱,又有后台的帮唱,整段戏的演唱形式十分活泼,舞台气氛也很浓烈。

明代潮剧是处于继承南戏的初创阶段,入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剧种的交流、潮剧便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剧 » 明代潮剧演出形式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