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古老历史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1985年10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由吴南生撰序,饶宗颐于卷首发表《〈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说略》的。饶文为潮剧理论研究的权威之作,文章从元明戏曲史的角度,考证了潮剧与南戏的关系,指出潮剧原属曲牌体制,源出宋元南戏,后来结合了潮州民间曲调和演唱素材,孕育演进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并且早在明代已有将地方故事编写成戏文的实例,由此说明了潮剧源远流长的古老历史。

4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包括宣德年间写本《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嘉靖年间写本《蔡伯喈》、嘉靖年间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附刻《颜臣》)、万历年间刻本《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万历年间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等。《明本潮州戏文五种》的发现、整理和出版,其意义正如序言所说:“这些潮州戏文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潮剧的历史源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此书的出版,不仅使这些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得以保存和广为流传,而且也为学术界及海内外喜爱中国戏曲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了有关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方面的珍贵文献,特别是填补了潮剧史籍的空白。”《明本潮州戏文五种》的整理出版为潮剧声腔源流及其曲体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随着这些明本潮州戏文的陆续发现,有关的研究工作也渐次展开,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论文和专著,陈历明著的《〈金钗记〉及其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专著。该书对1975年在潮安县凤塘镇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年间南戏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作了系统的研究。上卷《〈金钗记〉研究》分四章,一是概述《金钗记》的发现及其面貌,阐明这是一个南戏演出本,为海内外现有最古老的戏曲写本,是据宋元南戏《刘文龙》改编、经戏班演出而流传到潮汕的戏文;二是从戏曲文学的角度论证《金钗记》故事、结构、体制、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及其与明代戏曲文学的关系;三是从舞台艺术方面窥探明代戏曲表演、音乐组合、舞台美术以及演出团体和信仰诸方面的历史风貌;四是通过多种戏文的比较,阐述明代潮州戏剧的乡土特色和源流脉络。下卷是《金钗记》的重校本,是作者的校勘成果。

1997年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文史知识》编辑部合办,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第九期为潮汕文化专号,该期刊发陈历明撰写的《明本潮州五种戏文与南戏的流传》一文,主要阐明五种戏文的来源、五种戏文反映了明代是戏曲繁荣的时代、南戏流传的轨迹和特点。论证了南戏在潮州繁衍的五个层次:《刘希必金钗记》从陆路入江西,从海路入福建,后入潮州为第一层次;《琵琶记》在声腔中出现“咸水正字”是南戏入潮州的第二层次;《荔镜记》以潮、泉声腔出现,又以南戏规范为第三层次;《金花女》在小范围出现新声,表明南戏入潮的地方化为第四层次;《苏六娘》标志着潮调已完整成型,此为南戏流传的第五层次。结论是:“当划时代的南戏形式开创新纪元之后,每到一地,就被当地的民间艺术和方言所融和,从而孕育出既具南戏的基因,又有地方特色的新剧种。绚丽璀璨的戏曲百花,就是在这样的辙迹中绽开。它反证了没有地方戏,就没有所谓‘南戏’的遗响,而这个‘南’字又是始终贯串于地方特色之中。”

潮剧是在“中国戏曲”的大题目下派生出来的地域性文化产物,对应着潮汕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组成现代潮汕人“生活故园”的一种象征符号,成为海内外潮人的乡音,同时也成为潮汕文化的载体,成为海内外潮人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至此,关于潮剧渊源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潮剧的渊源已十分明晰,这是一百年来潮剧研究的最大收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戏曲文化,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剧 » 潮剧的古老历史
戏曲大全

涵盖京剧、评剧、晋剧、豫剧、曲剧、越剧等三百余种戏曲

戏曲下载 戏曲资讯